- 孔融分梨的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孔融分梨的故事(精選21篇)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描述事件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融分梨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孔融分梨的故事 1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他聰明過人。他6歲讓梨的故事,小朋友們都知道了,但孔融分梨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有一天,孔融的伯伯、叔叔、嬸嬸帶著孩子來做客。孔融高興極了,因為孔融長到6歲還沒見過他們。孔融一一給他們行了見面禮。
這時,母親讓人端上一盤又大又香又嫩的梨來,孔融數了一下,只有六只。孔融正要分梨,父親攔住了:“慢!孩子,你把梨子分給堂兄妹,每個人一只,而且盤子里還要留一只!”幾個堂兄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了主意,心里在想:這樣分梨,我們六個人中總有一個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為難地看看母親,母親鼓勵孔融:“孩子,動腦筋好好想想呀!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骨碌碌地轉動著,他看了看盤子,又看了看梨子。忽然,他高興地拍著小腦瓜兒說:“有辦法了。”孔融端起盤子,把5只梨子分別遞給5個堂兄妹,這時,盤中只剩下1只梨子了,那個最小的妹妹雙眼盯著盤中的梨子,眼中滾著委屈的淚珠。大家都說這個辦法不行。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1只梨子和盤子一起端給了那個最小的妹妹。
父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分得很對,能不能講講你為什么這樣分?”
孔融認真地說:“每個人分一只,說明六個兄弟姐妹都得分到;盤子里還要留一只,也可理解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盤子里就行,所以我這樣分是符合題意的。”
大家頓時恍然大悟,都夸孔融聰明。
孔融十歲那年,全家搬到了洛陽。當時,洛陽有個姓李的人,多才多藝,拜訪他的人非常多。看門的人很傲慢,只有那些社會名流和李家的.親戚,他才給通報。孔融幾次央求父親帶他去見見那個大官,父親怕他不懂事,惹出麻煩,不想帶他去。
這一天,孔融瞞著父親,一個人來到那個大官的門口,向守門人行了個禮,響亮地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
看門人見他長得聰明伶俐,又懂禮貌,是個讀書人家的子弟,就進去通報了李大人。
孔融進了客廳,李大人覺得不認識他,就問道:“你和我是什么親戚呀?”
孔融答道:“說來話長,過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祖先老子有師生關系,因此我和您自然是親戚了。”
見這個孩子這樣從容不迫,能說會道,在座的賓客都感到很驚奇。李大人更是高興地說:“好口才,真是個神童啊!”
這時,有個大官陳大人大搖大擺來到客廳,聽見大家都在贊揚一個小孩子,便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不一定有什么出息。”
大家都覺得他說話很難聽,但又不好反對,都沉默不言。
孔融不慌不忙地對陳大人說:“我想,陳大人小時候一定很聰明伶俐吧。”
陳大人想:這不是用我的話來反駁我嗎?他說我小時候聰明,不就是說我現在是個笨蛋嗎?不由羞得臉色通紅。
大家見這位大官輸給了一個小孩,心中不由得暗笑起來。
孔融分梨的故事 2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么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并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孔融分梨的故事 3
《孔融讓梨》,將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他很聰明,也很懂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種非常難得的品質,就是分享。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孔融分梨的故事 4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千古流傳。今天,我翻開《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著梨送給爸爸的圖片,我迫不及待地讀起了《孔融讓梨》故事。呵,孔融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歲的一天,小孔融的媽媽從集市上買來了許多金黃的鴨梨,她讓孔融先吃一個,可是孔融在籃子里挑了許久,卻撿了一個最小的留給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姐姐吃。
讀到這里,我才知道,“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得太好了,我很贊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但是從現在起,我決定向小孔融學習,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點。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夾給媽媽,對她說:“媽媽,請吃!”每次爸爸從上海回來帶一大推零食回來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遞給媽媽,對她說:“媽媽,你吃吧。”直到看著媽媽吃下,我才放心地離開。每天晚上,我總是把熱水袋沖足電,交給媽媽,對媽媽說:“媽媽,請你捂腳。”
在我表姐十歲生日的宴會上,服務員端上了一大盤烤鴨。我拿起一塊面,夾了一些鴨肉和蔥,蘸了醬,把兩頭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著我。我想:你們可別以為我是個“饞嘴貓”,我可不是做給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雙手將烤鴨遞給媽媽,大聲地說:“媽媽,您吃!”在眾目睽睽之下,媽媽接過我遞給她的烤鴨,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贊不絕口,說:“黃浩洋真孝順啊!”“我也要讓我的孩子向浩洋學習。”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看來,我已成為大家學習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樣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現在,我才知道,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而我已經九歲了,這么做也是完全應該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要做一個當代的小孔融。
孔融分梨的故事 5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后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讀到這里,我才知道,“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得太好了。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而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慚愧不已。
以后,我一定要像孔融那樣,尊老愛幼,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孔融分梨的故事 6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孔融分梨的故事 7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
孔融分梨的故事 8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里,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強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大利)。
孔融分梨的故事 9
夏日炎炎的午后,一個個黃澄澄的梨掛在枝頭,胖得不能再胖,在樹上你擠我碰。閃閃發光的梨,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格外耀眼。如果吃上一口,那甜脆可口的滋味和那甜津津的汁,肯定讓人回味無窮。
一些剛被采摘下來的梨,被放到了一個院子的桌子上——孔融家。不一會兒,一群人圍到桌子旁,坐了下來。孔融只看了一眼,便把下面的梨翻了上來。他的媽媽以為他要拿大的,結果,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父母和兄弟都覺得很奇怪,便問孔融。孔融卻答道:“我還小,才四歲,應該拿最小的。大的都應該給父母和兄長們。”
這一說,可把幾個兄長驚呆了。其中一個想:天哪,孔融才四歲,竟然懂禮讓!看來孔融是一個不簡單的人。
孔融的媽媽聽了后,喜笑顏開,問孔融:“你的弟弟比你還小,為什么不把最小的讓給他呢?”
孔融眨巴著圓圓的大眼睛說:“我是他的.哥哥,是要把大的讓給他。”
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成了流傳千年的佳話。
孔融分梨的故事 10
以前,我聽媽媽講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吧。今天,我又在書中讀到了這個故事,也對孔融讓梨有了新的見解。
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有一天,他父親的學生來看望老師,帶來了一筐好吃的梨。孔融和他的幾個哥哥一直盯著那筐梨。媽媽知道了他們的心思,媽媽說:“讓孔融分梨。”
爸爸讓分梨時,應該先洗手。他們洗完手之后,來到了爸爸那里,媽媽說:“在吃梨之前,是不是應該謝謝客人呀?”孩子們向客人作揖道謝。
孔融開始分梨了,他先拿了一個最大的梨送到父親手里,又拿了一個大的梨送給了他的母親,又拿了一個大梨送給了客人,又拿了幾個大梨分給了幾個哥哥。
最后,筐里只有兩個梨了,一個大梨,一個小梨。可是還有一個哥哥沒有梨,孔融毫不猶豫地把大梨給了哥哥,他拿起了最小的`梨吃了起來。
爸爸問他:“為什么你拿最小的梨,大的都給別人呀?”孔融回答說:“因為我最小,理應吃最小的。”爸爸笑了。
爸爸的學生說:“小學弟才四歲,就懂得了謙讓,以后必成大器。”
我們也要像孔融一樣,從小要學會謙讓、禮讓。
孔融分梨的故事 11
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讓梨的故事吧?它說的是:東漢學者孔融小時候,每當家里買來又香又甜的梨子,總是揀小的吃,把大的留給哥哥。這里,再講一個孔融與哥哥爭刑的故事。從這一“讓”一“爭”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歲時,朝廷宦官專權,迫害異已。有一個名叫張儉的官吏觸犯了宦官頭子侯覽。侯覽懷恨在心,便謊稱張儉謀反朝廷,下令逮捕他。張儉考慮到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孔融深深同情張儉的不幸遭遇,親自動手,打掃干凈一間密室,把他藏了起來。
后來,侯覽不知怎么聽說了張儉躲在孔家,便差人前來搜捕。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將張儉打發走了。差人撲了個空,只好將孔融兄弟帶走了。
審訊時,孔融面無懼色地說:“張儉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如果有罪,我一人承當。”
孔褒馬上搶著說:“張儉是我的朋友,完全是奔我而來的,與弟弟無關。”
地方官見兄弟兩人爭著受刑,一時不知該如何處置,便將案情上報侯覽。
后來,侯覽下令殺了孔褒。
孔融分梨的故事 12
東漢魯國有個孩子叫孔融。他非常聰明和明智。孔融還有五個兄弟和一個弟弟。這七兄弟相處得很好。孔融小時候,他很聰明,也很渴望學習。他機智機智。大家都稱贊他是個奇怪的孩子。4歲時,他能背誦許多詩歌和詩句,懂得禮儀。他的父母非常愛他。
有一天,我父親的朋友帶來了一盤梨。我父親叫孔融。他們的七個兄弟開始從最小的兄弟中挑選自己,而最小的兄弟首先挑選了最大的一個。孔融看了看盤子上的梨,發現梨又大又小。他沒有選擇好的`或大的。他只拿了最小的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看到孔融的行為,父親很高興,心想:雖然孩子才四歲,但他知道應該把好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有這么多梨。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說:“我還年輕,所以我應該把最小的留給我哥哥。”父親接著問:“你弟弟不比你小嗎?”?根據你的說法,他應該取最小的一個。”孔融說:“我比我哥哥大。”。我是我的兄弟。“我應該把大的給我的弟弟。”孔融做梨的故事很快傳遍曲阜,并一直流傳下來。這已成為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孔融分梨的故事 13
東漢魯國有一個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聰明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兄弟和一個弟弟。這七兄弟相處得很好。
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許多梨,并把一盤梨放在桌上。兄弟倆讓孔融和他的小弟弟先把他們帶走。
孔融看著盤子上的梨,發現梨又大又小。他沒有選擇好的或大的'。他只拿了最小的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看到孔融的行為,父親很高興,心想:雖然孩子才四歲,但他知道應該把好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于是他故意問孔融:“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還年輕,所以我應該拿最小的,把大的留給我哥哥。”爸爸接著問道:“我不知道;你弟弟不比你小嗎?根據你的說法,他應該選擇最小的一個;我比我哥哥大。我是兄弟。我應該把大的留給我的弟弟。
爸爸笑著對他說,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將來一定會有希望Rdquo
孔融做梨的故事讓我明白:我們從小就應該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并告訴人們要互相寬容,而不僅僅是想著自己和別人。
孔融分梨的故事 14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十分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十分喜愛他。
有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我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當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當拿個最小的,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
爸爸之后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當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當把大的給小弟弟吃。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分梨的故事 15
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不學會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你看禮貌是那么的重要。今天,我就讀了一個關于禮儀的小故事,它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主要講了:
孔融小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他總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就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答道:“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每次都讓哥哥哥哥先拿,最后他才拿,而且每次都拿最小的梨,把大的讓給哥哥。
我們生活中有好多小孩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們的家長對他們更是寵愛有加,什么事情都讓著。這些“小皇帝”“小公主”要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自己,當然不會像孔融一樣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別人。就拿吃個蘋果來說好了,我們一般都會把最好的留給別人,可這些“小皇帝”“小公主”都會第一個去拿,要把最好的蘋果給自己,一點也不知道要禮讓。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千載,是希望會有更多的人,像孔融一樣,學會禮讓。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把禮讓記在心哦!
孔融分梨的故事 16
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而孔融把大梨子讓給兄弟的故事。該故事教育小朋友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兄弟姐妹之間應當友好相處。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
擴展資料: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里,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強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大利)。
孔融分梨的故事 17
有一天,孔融父親的朋友帶來一籃梨子,他父親讓他分給兄弟們吃,但是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緣由,他說他是年紀小,要把大的讓給哥哥,又說自己是哥哥,要把大的讓給弟弟,引得父親連連夸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就要有謙讓的美德。
孔融從小便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他家里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弟弟,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帶來了一籃梨子,讓小孔融分給兄弟們吃。
孔融沒有挑大的,也沒有挑好的,反而挑選了一個最小的,他父親看了,心里非常高興:別看孔融年紀小,但是還是非常懂事的,接著他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子,讓你先選,你怎么不拿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
孔融認真的回答到:“我年紀小,應該要拿小的,大的要給哥哥們吃。”父親又問了:“那你還有個弟弟啊,是不是要把最小的給他?”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所以要把大的讓給弟弟吃。”
父親聽了之后哈哈大笑,不住點頭稱:“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年幼的時候就應該懂得謙讓的美德,遵循公序良俗。
孔融分梨的故事 18
今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這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一定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孔融分梨的故事 19
從前,有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個哥哥。因為孔融年紀最小,所以哥哥們都特別疼愛他。有一天,孔爸爸帶回來一籃子新鮮的梨,梨子又大又好吃。于是,孔爸爸讓孔融先選,孔融看了籃子里的梨,最后,他選了一個最小的梨。開心的說到:我要吃這個。
孔爸爸在一旁笑著問孔融:這么多的梨,你為什么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們吃。只有四歲的小孔融就懂得謙讓,大家都夸他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也很擅長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后曾懸賞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并論,列為“建安七子”。孔融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于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
孔融分梨的故事 20
從前,有一個孩子叫孔榮。他家有六個兄弟。他排名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劉兒,因為他活潑隨和。每個人都喜歡他。雖然家里有很多兄弟,但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每個人都很好。要求非常嚴格:努力學習,對人有禮貌,說話友善,不管怎樣,兄弟們應該互相謙遜,不要只考慮自己,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別人需要幫助。孔融雖然年輕,但他清楚地記得父親和母親說過的話。他喜歡做事。他總是掃地,端碗。他很討人喜歡。
孔融四歲時,有一天,他父親的一個學生來看他的老師和母親,帶來了很多梨。客人請孔融與大家分享梨。父親點頭同意后,小孔融站起來把梨分發給大家。他先把最大的'梨帶給客人,然后給爸爸媽媽選了兩個大的,然后把大的分發給他的兄弟們。最后,他把最小的一個放在一堆梨里。客人問孔融為什么自己挑最小的。孔融回答:“我是最小的。當然,我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后稱贊了孔融。爸爸滿意地點頭。
在那之后,我父親的學生寫了一篇文章,講述孔融分梨和讓梨的故事。所以我們把它從古到今傳播開來。
孔融分梨的故事 21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十分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當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當拿個最小的,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
爸爸之后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當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當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必須會很有出息。 孔融讓梨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也告訴人們,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自我,不想別人。
【孔融分梨的故事】相關文章:
孔融分梨的故事09-19
孔融讓梨的故事及道理04-09
孔融讓梨是名人故事嗎11-06
孔融讓梨英語小故事09-15
孔融讓梨的故事(精選14篇)05-10
中國寓言故事孔融讓梨03-22
孔融讓梨的故事(通用23篇)06-21
弟子規中孔融讓梨的故事08-21
三字經故事:孔融讓梨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