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5-05-14 07:16:16 語文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說課稿

    高中語文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祝!。

      一、說教材

     。ㄒ唬┙滩乃幍奈恢煤偷匚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贰独先伺c!贰读纸填^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祝!肥菍儆谇罢摺

      小說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沖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于學生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最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ǘ┙虒W目標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

      2、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ㄈ┙虒W重難點

      1、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于小說并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采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ǘ⿲W法及確定的依據

      A、預習

      此文長達萬余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于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

      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贩从车膭t是壓在底層的被雇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

      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于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穭t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

      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最后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著差異,各自采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為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

      《孔乙己》順敘中有補敘,使歷史和現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豆枢l》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穭t采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后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跡,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2)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導、提問法。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鑒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鑒賞小說的方法,然后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鑒賞本篇小說,并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說的鑒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ǘc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采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最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復述祥林嫂的不幸經歷。

      要求:(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

     。3)要有感情地復述,盡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ǘ├砬迩楣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復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序幕: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探討環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1、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初到魯鎮:順著眼——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瞪著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ㄎ澹﹩栴}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從小說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么做工?為什么改嫁?為什么捐門檻?為什么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不被承認后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總結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ㄈ╄b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為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ㄆ撸┳鳂I布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后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并進行排練。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聲聲慢》,我說課的內容由五部分組成,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學過程,五是教學小結與作業。

     。ㄒ唬┱f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聲聲慢》選自高中語文第四冊“詞別是一家”單元,這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鑒賞婉約派詞,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詞的能力。欣賞詩詞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詩句中蘊含的感情。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涵

     。3)、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閑愁”與“家國之愁”的'區別。

     。2)、教學難點: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復雜的內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

     、佟1〉誦讀感悟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郁,我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驗女詞人孤凄愁絕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發現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鑒賞。

      ②!白灾骱献魈骄俊狈。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③。比較法

      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系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④。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學法指導:

      意象意境感情

     。ㄋ模┱f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還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

      2比較閱讀《聲聲慢》與《一剪梅》

     。1)學生試讀這兩首詞

      根據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試著讀課文,考慮語調,語速及感情基調。

      (2)聽錄音范讀或老師范讀上闋

      讓學生與自己前面的試讀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問學生朗讀其中一首

      糾正讀音,糾正節奏,調整感情。

      問題:《聲聲慢》這首詞中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詞中表現的“愁”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樣呢?((板書:一般愁字別樣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種“閑愁”《聲聲慢》則勝于“愁”!伴e愁”自是相思之情,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確:創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南渡前:描寫少女、_時期的生活閑愁、離愁--清麗婉轉

      南渡后:表現思夫、思國、思鄉濃愁、哀愁--沉哀凄苦

      設計意圖:通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閱讀,讓學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

      都說“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般深的“愁”該怎樣抒發呢?

      請同學們齊讀此詞,找出課文中直接抒發情感的句子

      明確: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②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通過這兩句,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愁情。這次第,是指什么時候呢?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寫此詞時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記)

      李清照大事記:

      1103—1126年:與趙明誠結婚,婚后融洽歡娛,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研究,度過了這一生中最安寧、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_透頂,金兵入侵,圍困京師。

      1127年:金滅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終年49歲,李清照時年46歲。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李清照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她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李清照寫此詞時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經歷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寫此詞的?(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孤獨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詞人在《聲聲慢》中寫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找出奠定全詞感情基調的句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李清照在尋覓什么?她當時的境況怎樣?(當時李清照的境況時國破家亡、夫死,自己顛沛流離。她可能在尋覓往昔歡樂的歲月,_前的他太平生活,還有丈夫在世時的愛情等等,但卻又不知道去哪里尋找。從這個動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詩人尋找到曾經的快樂、幸福了嗎?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尋覓的結果不但沒尋回失去的東西,環境的冷清反而讓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詩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凄苦無告)

      開頭這14個疊詞奠定了全詞哀婉凄涼的感情基調。

      二分析意象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詞人帶著滿眼憂愁來看周圍的事物時“物皆著我色”。請問作者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自讀課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風、過雁、黃花、細雨、梧桐)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請同學們回憶出詞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現過黃花的詩句!包S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對于滿地黃花堆積,你們怎么理解?(花開得盛:花凋謝在地。理解為花開之盛則是以樂景哀情反襯;理解為花凋謝在地則是以花喻人正襯,寫出詞人的凄苦憂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闭埻瑢W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梧桐的詩句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溫庭筠《更漏子》)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雨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由此我們可知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征。

      由此我們可知梧桐一葉知秋牽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寫悲秋,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內涵。

      6、總結鞏固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理了孤獨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后的“欲說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堂總結,讓學生明白詞人早晚期詞作風格的差異,理解了“愁”的豐富內涵。

      7、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搜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高中語文說課稿3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______×,我今天非常榮幸有這么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于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F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痘ㄎ疵摺肥堑谝粌缘诙䥺卧淖詈笠黄n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鑒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鑒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盡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采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后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后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托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只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并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于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于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說有什么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后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于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么態度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借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于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么說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后有什么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就能不斷發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并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祝福》說課稿10-21

    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10-20

    高中語文說課稿09-06

    高中語文說課稿09-27

    高中語文獲獎說課稿06-21

    高中語文《師說》說課稿12-22

    高中語文《勸學》說課稿09-11

    高中語文《邊城》說課稿11-05

    高中語文《氓》說課稿05-28

    高中語文說課稿05-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小说偷拍 | 中文自拍另类中文亚洲无线码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不卡一本 | 色五月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