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5-02-24 07:48:49 語文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品】語文說課稿匯編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語文說課稿匯編8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小學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的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課文。

      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贊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游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

      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接著,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說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蕩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第六單元的課文,它的訓練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也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端飨摹耙啊薄愤@篇課文最突出的表達特點,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采用先概括敘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端飨摹耙啊薄愤@是一篇略讀課文。他肩負著讓學生運用方法自己學懂文章的使命。

      2、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賦、淑、撅、叟、滌”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

      3、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2)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3.教學重難點

      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二、說教法

      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淺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困難不大。應該把重點放在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本教材采用多種方法組合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三、說學法

      1.引導學生預習好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初步了解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風光的美好,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學中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主導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交流、再通過老師提問檢查做出總結,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閱讀能力。

      4。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料,應用資料。

      四、說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多媒體展示)

      張家界森林公園,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它與天子山索溪峪構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樹奇的武陵源。這里千峰竟立,爭奇斗研,山勢之雄偉,山色之秀麗,讓人稱奇叫絕。這里哪兒都是一副如詩如畫的天然絕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別具一格,有著其他景點無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游覽“索溪峪”。

      二、自讀章文章。

      出示自學要求:

      1、讀了文章后,索溪峪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這篇文章從哪幾方面來寫索溪峪的?

      三、反饋、講授新課

      1、讀了這篇文章,給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課文第一段

      2、指導朗讀。

      3、作者從哪幾方面來寫索溪峪的“野”的?

     。ㄉ,水,動物,游人)課件展示。

      4你對索溪峪的什么最感興趣?

      根據學生的喜好靈活安排學習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點?

      “野”表現在哪些哪里?(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不拘一格)(課件展示)

      品讀各種不同的美,欣賞畫面,讀文章。指導朗讀。

      作者一開始把它與其他的景點進行比較,那他是不是在貶斥他們呢?為什么?(強調美的不同,是一種天然的美,沒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樣地把這“野山”逼真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體)

      水水野表現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指導朗讀。

      動物野表現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現在哪些方面?

      解釋“老叟”“返樸歸真”“市井”

      4、品讀最后一段。課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這樣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凈化了。感覺此時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哪個詞能說明作者這有的感受。

      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時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們是充滿朝氣的青年,是充滿靈氣的'孩子。它們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飾,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純真蕩滌著游客的胸懷,作者深深地愛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賦予了這美麗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寵兒,那你讀了這篇文章,你此時有什么樣的感受?

      課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6、看得出來,此時你們對神奇的張家界充滿了好奇,在上課前我叫同學們回去收集有關張家界的資料,F在就請同學們展示一下。

      四、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

      五、總結。(課件展示風景圖片)

      這節課,同學們了解了迷人的張家界,領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實,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很多風景名勝,如夢幻的九寨溝,神秘而質樸的西藏,險要的華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們有時間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賞,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樣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你眼中美。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珍珠鳥》是新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現代散文。該單元共選入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墩渲轼B》一文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我”和珍珠鳥一家三口從相識、熟悉、親近,到相依相伴的關系變化過程。

      一開卷,向讀者走來的便是一位愛鳥有情、養鳥有道的“我”,他為一對珍珠鳥營造了具有大自然氣息的綠色環境,且細致入微地呵護著它們,雙鳥輕松自在地生活著。雛鳥誕生于“人間”。這只小鳥不像其父輩,它沒有面對陌生環境的惶恐,也眉宇久居籠中的萎頓。雖然“大鳥”在籠中對他“再三呼喚”,小珍珠鳥還是盡情地在主人家里呼吸著自由的氣息,其形輕捷,其神歡快。作家以飽蘸感情的筆墨描繪了多么可愛的一只小生靈!特別是它與主人和諧而自然的關系尤感人至深。文章展露了這種關系的形成,它是極為有序的。對此,作家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小鳥從“離我較遠”到“一點點挨近”,到“淘氣地陪伴我”。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的全過程。這里鳥已不是鳥,它有了人的性靈,我們見到的不再是調皮的小鳥在玩耍,我們見到的是稚子偎依在父母幸福、溫馨的懷抱里。作者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結束全文,可說是水到渠成。

      二、說目標、重難點

      學習這篇散文,不僅可以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深入體驗人與動物間的摯愛真情,還能讓學生領略到散文的語言美,作者細膩的描繪和樸素的文采,恰似一顆滾圓的珍珠。因此,教學本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欣賞和運用擬人的表現手法,學習和積累描寫動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讀為主,讀寫結合。進一步強化學生朗讀、默讀、快讀、精讀等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引導。把“讀與寫”有機聯系起來,開展“讀動物,寫動物”的活動。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理解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調,領會作者的情懷,分析“我”與“珍珠鳥”建立相互信賴關系的過程和原因。

     。3)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4)教學重點:

     、僦攸c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②難點 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钡暮x

      展示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提高對課文的感悟能力及擬人化語言的運用。

      三、說教法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整堂課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分兩次自學。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首先用奧運會上運動員給鳥兒下跪祈禱的故事導入新課。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然后出示【自學提示1】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初讀后,及時檢查生字、詞語。然后談課文講了什么故事?及自己的閱讀感受。

      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2、細讀課文,合作探究,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于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復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么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3、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尊重、平等、信賴”的主題。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一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和人類捕殺動物的鏡頭,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認識,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要靠平等、尊重、信賴來創造”。此時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完成。然后我又播放了伊拉克戰爭的鏡頭,讓學生談認識。有的同學談到人類應該和諧相處、國與國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賴不能以強凌弱。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初中生活快一年了,竟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原來‘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經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尊重別人?在別人給你帶來麻煩的時候,有沒有理解或寬容?有沒有嘗試著與別人勾通?有沒有欣賞過別人?……那么,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么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

      四、說學法

      1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閱讀,并掌握在快速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2學會自學。整堂課主要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自學。

      3學會聯系實際,并有所感悟。這是對文章的進一步理解,能培養學生說和議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這種新的學習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之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

      五、說設計

      1.導入新課。

      導入設計要以“一石擊水”之勢,在課前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神,釋放學生的心智潛能。.我采用故事情境導人新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自讀課文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如:我用下面這個故事導入------“可能喜歡體育的同學都知道,20xx年1月份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網球公開賽上,當時賽場上的氣氛十分緊張,運動員你來我往打得非常激烈,就在這個時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只小鳥飛進了賽場,而球不偏不倚地擊中了它,當時小鳥慘叫了一聲,跌落到地上。本來在體育比賽中,運動員的球擊傷小鳥的事情純屬偶然,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卻讓我們感到非常震驚,運動員馬上停止了比賽,跑到小鳥跟前,當他發現小鳥已經死去的時候,痛苦地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禱了許久,才重新投入了比賽。現場的觀眾對此報以熱烈的掌聲?墒怯腥苏f這未免有些小題大作了,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

      2.展示目標

      1 了解珍珠鳥的樣子和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2 分析“我”與“珍珠鳥”建立相互信賴關系的過程和原因

      3 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涵義

      2、【自學】1 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除生字障礙。

      2.請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3.請學生用喜悅的語氣讀自己喜愛的片段,說說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向我們傳達什么信息。

      3.【自學】2 合作探究:

      首先、分組討論。(大屏幕上顯示研討問題)

      (1)“我”和小雛鳥之間的信賴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2)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請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集中力量進行研討,之后全班各組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總結,深入文章主旨。然后、自由質疑,大膽創新。

      4.自由質疑,大膽創新。

      對于這篇散文,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在小組內提出來,共同解決;如果有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

      組內自由質疑探討;發表個人見解。有代表性的問題,全班交流。

      4.課外拓展,培養能力。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提高對事物的分析、比較、思辯能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說:“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的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敝挥蟹e極思考、獨立探究、善于發現、敢于質疑,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動機潛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的拓展,可從突破重難點人手,設計一些題目:

      1.《珍珠鳥》為我們描繪了人與動物關系的理想境界,但在現實世界中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象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呢?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情呢?(多媒體展示)

      3.交流兩句當代作家的名言警句。(多媒體展示)

      五.作業。

      1.為我們的校園設計一些環保標語。

      2.用喜悅的語氣,寫自己喜愛的動物。

      六、結束語:“保護環境,關愛動物”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實到日常行動中,如果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奉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那么這個世界將會更加和諧、美好。

      七、板書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第5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借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了解其敘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

      小壁虎剪圖、課文錄音、課文幻燈片4框、課件、魚模型。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字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后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

      1、“三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

      3、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

      4、課內外聯系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閱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 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說教學程序

      ㈠情境導入,整體感知。分頁標題#e#

      1、導語:

      上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 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么名字 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2、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3、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

      提出兩個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4、檢查自學效果。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后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㈡先扶后放,逐層精讀。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為什么借 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放課件,屏幕中顯示出:一只壁虎在墻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掙斷尾巴后,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強調?“多難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

      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圩 霸鯓咏琛敝攸c分析,由于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采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1)以扶為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見什么?通過讀與說,學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著尾巴在河里游來游去,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小魚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學生回答是因為小魚搖著尾巴)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么要寫爬呀爬?(說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為后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分頁標題#e#

      B、學習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說,小魚怎么答。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說:“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學生分組讀對話。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這么說:“你把尾巴借給我!毙◆~這么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把書上的“對話”跟以上“對話”比較一下,找出不同處,畫上圈。

      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稱小魚為“組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嗎”不是命令,而是征詢,小魚也不是蠻不講理,她也是實在沒辦法,很為難,并適時指導學生做到與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較好地收到教育、教學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C、出示句式:小魚為什么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是因為小魚要用尾巴撥水!皳芩笔鞘裁匆馑?演示魚模型,理解“撥水”意思。

      總結學法:(指著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么;再學習小壁虎怎么說,小魚怎么答;最后想想:為什么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這樣的總結,既對小學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為什么不把尾巴借給壁虎?

    語文說課稿 篇4

      作為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第7單元“戰爭”的起始課,它以詩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戰爭”的性質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刻影響,并讓學生認識了由此產生的“兵役制”等殘酷的制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了解戰爭。《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全詩既簡潔,又凝重,令人感憤,催人淚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之情.同時,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一些有關戰爭題材的詩歌和,通過這篇的學習,將使學生從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進一步加強對戰爭的深刻認識。

      學生在經過了5年的語文學習后,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通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了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賞析詩歌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十五從軍征》的教學設計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為: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級是小學過渡到初中的重要時期,簡單字詞理解,難字注音,樂府詩的相關資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學生的預習作業中,而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而目標的達成必須要運用語文的手段和方法。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設計中力圖做到:加強學段之間、教材之間的前后聯系,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整理回顧與戰爭相關的詩歌、,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深入學習詩歌時,鼓勵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詩中的細節描寫,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建構起詩中生動的情境畫面,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將這篇詩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并貫穿到我每一處的教學設計中,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回顧導入

      讓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戰爭的`課文和詩歌,導入本課這首有關戰爭主題的詩歌,《十五從軍征》。

      二、解詩題,知詩人

      1、讓學生在詩題中從“從軍征”了解是與戰爭有關。

      2、交流樂府詩,了解《十五從軍征》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詩人。

      三、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檢查冢,竇,雉,舂,羹,貽的讀音,讓學生說說預習時了解的詞語意思。然后后老師范讀,把學生引入詩歌的學習情境之中,并嘗試與學生交流詩歌大意。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想

      1、看插圖,學習第1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從年齡的跨度體會老人始得歸的心情,并要求學生個性化朗讀。

      2、深入學習第2、3句(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讓女生扮演老人朗讀體會老人此時的心情,有迫切見到親人的感情,也有對家里人的擔憂等等并要求學生在說原因的同時用個性化的朗讀表達。男生扮演鄉里人朗讀,體會他告訴老兵家里情境時的心情,抓住本詩重點詞語(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詩悲涼的意境。

      3、學習4、5句(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讓生結合插圖運用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詳細述說現在的荒涼破敗,想象曾經的幸福生活,現在的松柏冢累累與曾經家人的其樂融融,結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強烈對比,體會其悲涼場景。

      4、讓學生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這樣荒涼破敗的家中,一個80歲的老人該怎樣生活呢?讓生齊讀6、7句(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談飯菜的味道(苦)讓學生結合剛才學過3、4、5句體會飯菜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對這一切,老人只能(讓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讓學生想象老人出門東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為什么而泣?并讓學生了解漢武帝在位,五次討伐匈奴,就導致全國有一半的人因為戰爭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讓學生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在教學過程中,板書只用了三個字,憂 悲 泣,來總結老兵回鄉的情感歷程。

      五、小結,升華主題

      1、用有感情的朗讀再次走進80歲老人的回鄉遭遇。

      2、多媒體出示南京大屠殺圖片,感受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

      六、課后作業

      1、以老人或旁人的視角,讓學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這首古詩改寫為記敘文

      2、觀看日本動畫片《再見螢火蟲》,通過戰爭給日本人民帶來的苦難生活讓學生正確認識戰爭。

    語文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偕倌曛v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冢ǔ鍪尽跋s、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鬯鼈儭把矍暗睦妗狈謩e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苤该涣鳎ㄟ呎f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荨跋s、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練讀第3節。

      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分小組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少年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學要求

      1比鮮10個字,會寫“不、開、四、五”4個字。認識1種筆畫“”和5個偏旁“父、刂、冫、人、灬”。

      2閉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倍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

      二、教材說明

      課文以圖中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情:冬天,爺爺為小樹御寒;夏天,小樹為爺爺遮陽,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系多么親密、和諧。

      教學重點是認記生字、理解重點語句和練習朗讀。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1笨善闖殺究魏咸遄值鈉旁、部件卡片,爺爺和小樹兩個頭飾,“棵、穿”的猜字圖。

      2幣求學生觀察校園、路邊、生活小區的樹木,了解人們為保護樹木做了哪些事情。

      (二)認字、寫字

      1比獻

      生字中,注意讀準“穿、傘、暖、冷”的字音。要認識的10個生字多為單音節詞,適宜隨課文分散認字。從字形上看形聲字居多,本課要隨生字認識“父、刂、冫、人、灬”5個偏旁。根據生字的特點,也可從偏旁入手,相對集中認字。如,先復習“、日、纟、”4個偏旁,再認本課5個新偏旁,并適當說明“冫、灬、刂、父”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讓學生到生字表里找找9個偏旁分別藏在什么字里,借助拼音,看看課文,想想怎樣記住它。在學生議論中會發現有的用熟字換部件,有的用事物的樣子(傘)就可以記住字形。教師在討論中可提示學生:

      (1)看圖猜字!翱谩(左邊畫棵樹,右邊畫個果子)。“穿”(上面一個洞口,下面一排牙齒)。(2)記個大概印象。對難字如“暖、熱”可以不一步到位,先記個大概,隨著閱讀、復現,逐漸鞏固。為了精確辨認生字,可安排兩項練習。(1)選偏旁、部件卡片組成字讀一讀。

      (2)比一比,組詞:爺——爸、棵——課、穿——窗。

      2斃醋

      本課要認識筆畫“”,鞏固先里頭后封口的筆順規則。教學時重點指導兩個字:“四、五”。

      四:第一筆“豎”在左半格,行筆向下略向右斜;第二筆“橫折鉤”起筆處和“豎”的頂部相連,橫行至右上格折轉向下,略向左斜至右下格向左略微鉤出。第三筆“短撇”和第四筆“豎彎”,都從橫上起筆在框內均勻分布。寫“豎彎”時,豎要直,轉彎要圓,不要寫成“豎折”。最后一筆“橫”與第一、第二筆的收筆處相連。

      五:第一筆“短橫”在上半格;第二筆“豎”從“橫”中點起筆,行筆略向左斜;第三筆“橫折”起筆超過“短橫”,向右行筆至右半格與“短橫”上下對齊處折筆向下,收筆與“豎”對齊;第四筆“長橫”托連第二、三筆,起筆、收筆處超過第三筆。

      (三)詞句

      本課要求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各指的是什么。教學中可運用插圖讓學生明白:“暖和的衣裳”指包扎在樹干上的稻草或草簾;“綠色的小傘”指枝葉茂密的樹冠。還要聯系上下文,從它們的作用:預防小樹被凍壞、遮擋夏日炎熱的陽光,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說。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冷——熱,可在閱讀中點一點。

      本課首次出現自然段,可先從另起一行、開頭空兩格這樣的行文方式上讓學生感知,再通過一段一段地讀,逐步知道一個自然段說一個意思。

      (四)朗讀

      朗讀時要提示學生,讀完一個自然段要停頓一會,停頓的時間比句號長一些。

      本課重點指導第二、三自然段。句中要適當停頓,如: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樹/不冷了。語氣中要表達出互相關心的喜悅之情。

      (五)實踐活動

      1笨魏“讀讀說說”是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詞匯。練習時可先讀讀左邊的部分,感知四個短語的結構特點,再仿照說說。指導的重點是擴大積累,運用恰當?上韧蛩娜诵〗M練說,再用四張填空卡片變換順序開火車口頭填空,比比哪一組說得恰當而不重復。

      2毖菘偽揪紜<由弦爺與小樹的動作、對話把第二、三段的內容演一演。這是第一次演,如學生有困難,就教師幫助編,由兩個同學演給大家看,意在激發興趣。經常演演,學生也就會自編自演了。

      (六)教學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知識目標:

     。1)識記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劇情梗概及其寫作主旨。

     。3)誦讀、賞析曲詞,體會其中表達的真摯、強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鑒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鑒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德育目標:了解劇中人蘇昆生、柳敬亭等反對權奸、關心國事、不做順民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培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難點:賞讀曲詞,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為示范,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為寫蘇昆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昆生憑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昆生是按自己覽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 “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松野草帶花挑”,描寫蘇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后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懊吞ь^”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昆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爸氐健钡摹爸亍弊,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昆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后南京的凄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里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凄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后傷痕累累的凄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并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凄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弊郑馕渡铋L,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如將“剩”改為“留”或“見”都不好!笆!迸c“留”意思相近,但“!币话闶潜粍拥,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耙姟敝痪脱矍岸,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弊直扔谩傲簟弊只颉耙姟弊指N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三、比較:劉禹錫的《烏衣巷》與課文的寫景抒情有何異同?

      參考:同為描寫南京現在的凄涼景象,借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哀》與《烏》寫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栋А放c《烏》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凄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栋А吩谥饕鑼懍F在的凄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俺曾見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見他起高樓”);《烏》只描寫現在的凄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樣!栋А穫艖雅f,悲嘆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煊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栋А废燃泄P墨寫景,寓情于景,景中見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寫之中。

    語文說課稿 篇8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談談自己對《贈劉景文》這首古詩的理解及教學思路,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扒嬗晟w”指荷葉。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盡,擎,殘”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谀苷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和背誦古詩。

     、弁ㄟ^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贈劉景文》是《古詩三首》這課中的一首詩,也是學生理解較難的一首詩,因此,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以后學習古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所以本課打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3)情感與價值目標

     、偻ㄟ^理解與朗讀去感受濃濃的秋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谕ㄟ^學習課文,喚起學生面對生活要樂觀向上,不泄氣,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3、教學重、難點:

      ①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利用畫面再現,從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②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說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講析。本課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想像討論交流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三、說教法、學法:

      1、談話激趣,營造氣氛。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古詩,在課始讓學生誦讀有關秋天的古詩,不僅達到調動以往的學習經驗,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為學習本課作了鋪墊,營造好氣氛。

      2、掌握方法,主動學習。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也不是教師講述教師本人的讀書心得,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薄白晕颉北闶菍W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拔恼履颂斐,妙手偶得之!彼哪昙壍膶W生已經學習過一定數量的古詩,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本課教學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后主動學習。

      3、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語文教學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訓練”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1、教具準備:課件,古箏曲。

      2、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設計分為五個步驟:

      一、牽手秋天,誦讀秋詩

      二、研讀詩句,領悟詩意

      三、介紹背景,感受深意

      四、 指導誦讀詩句

      五 、情境遷移,感悟深秋

    【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08-30

    《語文》說課稿05-10

    語文說課稿語文說課稿范文05-04

    語文《母雞》說課稿07-16

    語文說課稿06-12

    語文《觀潮》說課稿06-24

    語文《鯨》說課稿05-17

    有關語文的說課稿02-20

    語文春酒說課稿11-04

    語文《荷花》說課稿06-1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 综合色 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 日韩AV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 | 伊人大蕉香中文字幕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