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時間:2024-01-20 09:36:19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5篇[優]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5篇[優]

    語文教案 篇1

      課文:《絲綢之路》

      一、理解課題

      1、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

      2、教師指點:

      (1)出示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課件出示)

      ( 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是當時漢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們的首都北京。當時各地絲綢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后,組成商隊,穿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之后分南北兩路,北路從玉門關出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經過西域、中亞,到達西亞和歐洲;南路從陽關出發(西出陽關無故人),同樣經過西域、中亞,到達羅馬和阿拉伯國家,再到歐洲;南路的另一路則是到達印度。《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走的就是南道中的這條道路。)

      (2)介紹絲綢之路。(書本第9頁資料袋)

      二、讀懂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

      1、自讀閱讀提示,看看學習這篇文章有幾個方面的要求。

      2、交流。閱讀提示中共有3個要求。(課件出示)

      (1)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2)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3)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三、檢查字詞預習情況(字詞見資料匯總1“識字教學”)

      1、抽讀生字組成的詞語(無拼音時)

      2、抽讀生字組成的詞語(有拼音時)

      3、難寫字指導(根據預習時抄寫情況)

      3、抽讀詞語盤點中詞語

      5、抽讀補充詞語

      6、出示文中多音字詞語及句子。

      7、理解部分詞語意思(大部分放到段落學習中理解)

      四、理清思路,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檢查預習中分段情況)

      1、初步說說文章大意(圍繞課題選擇了哪些材料)(完成閱讀提示1問題)

      (1)大致說。

      (看見石雕引起遐想 故事 歷史意義 回到群雕)

      (2)教師指點(課件出示)

      絲綢之路巨型石雕(古樸典雅),引起人們(遐想):公元前(115)年,(中國使者)和(安息國將軍)在安息邊境(互贈禮品);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往來)、(文化繁榮)。兩千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還會引起(遐想)。

      2、交流預習中的分段。(理清思路,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課件出示)

      教師指點(段意是初步的,可用小標題,完整段意放到具體學習中再概括)

      第一段(1):絲綢之路巨型石雕古樸典雅,引起人們遐想

      第二段(2—12):中國使者和安息國將軍在安息邊境互贈禮品。

      第三段(1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往來、文化繁榮。

      第四段(14):兩千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還會引起遐想。

      五、完成閱讀提示2問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1、默讀課文,思考:讀了本文,你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自由說。

      3、引導學生討論:讀了本文,你覺得“絲綢之路”是一條怎么樣的路?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4、教師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概括。

      (1)中心句: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偉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件出示)

      東西方友誼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 東西方經濟交流之路

      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六、深入讀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誼之路”。(學習第2段)

      (1)抽讀讀課文描寫大漢國和安息國使節見面的部分,思考:兩國人民友誼體現在什么地方?

      (2)交流。

      (3)教師指點:

      ①按事情發展順序列出提綱,

      迎候——出現——列隊、奏樂——問候——互贈物品——表演魔術

      ②讀一讀,說說感受到什么(隆重、熱情)(感受彼此間友誼。)

      ③小結:有感情地讀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④理解“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中國使者的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這條路將遠隔千里的中國與安息國聯系在了一起,使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互贈禮品,進行經濟、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國使者才由衷地感嘆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學習13段)

      (1)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2)讀課文第13自然段。

      (3)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

      (5)有感情地朗讀。

      3、感受文化之路。

      (1)絲綢之路的偉大還體現在它是一條文化之路。

      (2)齊讀“我國音樂、舞蹈、繪畫,由于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3)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的?

      (4)小結:再次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七、學習首尾段

      1、有感情朗讀首尾段,再次感受絲綢之路的偉大。

      2、學習寫作方法

      (首尾呼應)

      八、總結升華,領會現代意義

      1、作者寫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說明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2、領會現代意義

      (絲綢之路對現代西部人的一種感召力──西部大開發。)

      九、布置作業

      1、結合課文上所講的內容,說說“為什么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

      2、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3、練習紙部分作業。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打、話”等12個生字,會寫“青、用”等六個漢字。

      2、認識“月、人”兩個偏旁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呢、吧”等語氣詞的讀法。

      4、激發學生的想像力,體會青蛙與星星的內心情感。

      教學重點:

      1、多種方式認識生字,并學會寫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感悟青蛙與小星星的內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

      教學準備:

      青蛙與星星圖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兩個朋友看看它們是誰?(出示青蛙和星星圖片),誰能學學青蛙的叫聲?

      師:小青蛙閑著沒事,給它的好朋友打了個電話。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歌《青蛙給星星打電話》,(隨機將板書補充完整)。

      2、課題中有兩個今天要認識的生字朋友,(畫上標識),跟老師讀讀這兩個字,讀讀課題。

      3、析題、導入:根據課題你能猜出課文講的是什么事嗎?它們都說了些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嗎?(想知道),老師也特別想知道,那么翻開語文書吧(56頁)。

      二、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1、教師范讀課文

      這是一首非常有趣又不失優美的詩歌,現在老師把它讀給大家聽,但是老師有聽讀要求

      認真聽老師讀課文,聽后能簡單說說青蛙問了什么?星星回答了什么?(指名簡單匯報)

      2、學生自由讀文,初步認識生字

      除了課題中的兩個生字朋友,我們還要認識八個生字朋友,它們就藏在課文中,現在你就來讀讀課文,找出生字,畫上你喜歡的`符號。

      3、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讀幾遍。

      4、老師把這些生字連同它們的朋友請到了大屏幕上,并且抹去了拼音,看看你還認識嗎?

      (找一名小老師領讀男女生賽讀)

      5、你還能給哪個生字找個新朋友?

      6、現在老師把生字的朋友也帶走了,只剩下了生字,看看誰還認識?

      7、聰明的你們這么快就記住了這么多生字朋友,有什么好辦法嗎?咱們交流一下。

      (大屏幕出示)

      歸類識字:吧 呀 語氣詞 娃 媽 女字旁

      加一加:大——太 月——用 日—陽

      減一減:媽——女(女同學起立,認識女字)

      8、現在我們把生字朋友送回家,來讀讀課文,看看這些生字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誰愿意把課文讀給大家聽?

      提出聽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讀的字音是不是準確,有沒有丟字、多字和讀錯的地方。

      三、寫字指導

      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生字朋友,在這些生字中有三個是我們既會認又會寫的字(字卡出示),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來寫其中的一個“用”字。

      1、先拿出小手,邊說說它的筆畫名稱,邊在空中寫寫這個字。

      2、看書57頁,仔細觀察“用”字的筆畫在虛宮格中的具體位置,看誰長了一雙慧眼,觀察得最認真?

      3、現在老師就按你們的指導寫寫這個字。

      4、翻開練習本寫兩個。

      四、遷移延伸,生字搬新家

      這些淘氣的生字搬新家了,搬到了我們的故事書、童話書中去了,回家后仔細讀書,找找它藏在了什么地方?

      看看你是否還能夠叫出它們的名字?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獨立認識本課“央、呆、付、劫、徒、誓、緣、詭、牌、執、罪、”共11個生字,正確描寫“央、付”等五個生字。通過查閱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積累“對付、立誓、緣故、詭計、冒牌”等詞語。

      3、能分清故事中的角色,正確朗讀課文,并嘗試讀出不同動物的語氣語調。

      4、繼續學習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體會山羊的勇敢、機智。從而在與獅子和豺狗的較量中獲得勝利。教育學生遇到危險時沉著冷靜,處事時沉著、機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邊讀故事,邊提出疑問,逐步培養學生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

      2、分角色朗讀,體會了解山羊的品質,激發學生臨危不亂,沉著應付。

      教學媒體ppt

      課前學生準備

      充分預習課文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訓練引入,出示課題:

      1、媒體出示:獅子、山羊的圖片。(用一個詞語形容其中的一種動物)

      2、語言訓練:()的獅子()的山羊

      過渡:在今天的故事中,我相信大家一定會對獅子和山羊,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3、出示課題:39、獅子和山羊(齊讀)

      二、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一聽錄音,了解故事中的角色。

      2、二分節朗讀課文(及時正音),思考,說說對這些動物的初步印象。

      3、交流,順勢板書:獅子:愚蠢、慌張……山羊:沉著、冷靜、聰明……

      豺狗:狡猾……

      4、小組合作學習字詞。

      學習流程:朗讀詞語——拼讀易錯的生字音節——交流字形記法、部分字義——提出不理解的.詞語

      5、全班交流,教師點撥。(誓、緣書空;牌組詞)

      三、朗讀感悟,質疑討論:

      過渡:一只迷路的老山羊,來到一個山洞中藏身,意外地遇到了百獸之王——獅子,我們一看老山羊的表現。

      1、出示課文第二節。

      (1)輕聲讀,用雙直線找出描寫老山羊想法的句子。

      (2)為“盤算”找近義詞。

      (3)指導朗讀,體會山羊的心情變化。

      (4)師生合作讀第二節。

      過渡:山羊最終還是如她所愿逃過了這一劫,你們看……(引讀課文最后一節),讓我們仔細回味老山羊與大獅子之間的精彩較量。

      2、深入學習3——11節。

      (1)默讀課文,用心找找山羊的表現(語言、動作……),說說你的看法,也可以提出疑問。

      (2)交流,隨機出示:“我是山羊女王,”……現在我正在尋找10只獅子。”(理解“立誓”,山羊態度的堅決)

      (3)出示:于是,老山羊大搖大擺地走到獅子面前。獅子對她看了又看,猜不透眼前這大膽的怪獸為何物。(動作演示,體會山羊“大搖大擺”的用意)

      (4)同桌分角色讀3——6節。

      (5)出示:山羊看見獅子回來了,知道那一定

      是同來的豺狗的主意……為了你這個罪過,我就該剝了你的皮!”(抓住“迎、莊嚴……”指導朗讀)

      (6)質疑、解疑。(如:獅子走出洞后,山羊為何不離開呢?……)

      (7)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3、:老山羊憑借著冷靜、機智,戰勝了獅子,這就叫“以弱勝強”(板書)

      四、鞏固字詞,描寫生字:

      1、開火車朗讀詞語。

      2、指導書寫:央、詭、罪。

      3、家作:收集一則關于羊或獅子的小故事。

      第二課時

      一、復習積累,回顧課文:

      1、根據意思聽寫詞語:盤算、中央、冒牌、詭計、大搖大擺。

      2、完成書后寫的練習1。(校對)

      3、師生合作朗讀全文。

      4、訓練:你想對山羊、獅子或者豺狗說些什么?

      二、文本拓展,補充閱讀。

      1、補充出示:《山鷹和狐貍》,思考文中的動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小組交流自己故事。

      板書設計

      39、獅子和山羊

      山羊:(沉著、冷靜……)

      以弱勝強

      獅子:(愚蠢、慌張)豺狗:(狡猾、自作自受)

      教學反思

      對于課文的學習,我主要抓住老山羊的具體表現來感悟整課文。首先集中學習第二節,找出老山羊心里的盤算,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概括出老山羊的特點。然后抓住老山羊兩處語言及動作、神態,體會她的聰明、機智。在本課文中運用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讀。分析以往的教學,發現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但朗讀的效果不盡人意,歸根結底是不會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要讀好課文,必須靠大家的齊心協力。一課文讀下來,總感覺支離破碎。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在小組內練習,也可由教師邀請學生示范一遍后,再擴散到全班進行訓練。訓練時還要抓住獅子和豺狗這兩個配角,通過對配角的體會,同樣能反襯出山羊的智勇。課尾訓練學生抓看似矛盾處質疑。

      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最大的矛盾之處便是獅子借故走后,此時,山羊為何不逃?學生僅僅掌握質疑的方法,是不行的,要想達到成功的彼岸,必須會解疑。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徑。“解疑”這一任務,也應交給學生。教師組織學生廣泛思考、發言、爭辯,讓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引發學生認真讀書,反復咀嚼語言文字。

    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讀懂例文,了解內容,懂得孝敬老人,幫助病殘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習敘事的基本方法。

      2、討論要點,明確本次訓練的重點是既要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動作、表情和語言具體地寫出來。

      3、按照要求,選擇做過的一件事寫下來,做到把經過寫具體,動內容寫生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

      難點:把人物的動作、表情和語言寫出來。

      三、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二)學習例文,歸納寫法。

      1、輕聲讀例文,完成練習。

      (1)《給爺爺洗腳》主要寫()的事。

      (2)小作者在敘述給爺爺洗腳這件事時,先寫(),再寫(),最后寫(),其中重點寫()。

      2、小結。

      3、結合“習作要點討論”,歸納寫法。

      (1)寫一件事要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

      (2)寫事情要有重點,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寫具體,把人物的`動作、表情和語言寫出來。

      (板書:按順序寫具體)

      (三)細讀例文,啟發討論。

      1、仔細讀例文,啟發討論:

      小作者是怎么樣把給爺爺洗腳的經過寫具體的?

      2、歸納小結:小作者把給爺爺洗腳的經過按事情發展的先后分成了幾個部分:打水-脫襪-搓洗,每一部份都寫得很細致。另外,小作者還把人物的動作、表情和語言寫出來。這樣就十分具體了。

      (四)審清題意,循序漸進練習。

      1、審清題意:你們知道今天作文是寫什么?有哪些要求?

      2、開拓思路。

      3、教師指導:

      (1)指導學生在選擇好內容的基礎上按起因、經過、結果三部分組織材料,列好提綱。

      (2)讓一個學生具體地口述自己為老人或病殘人做過的一件事的經過。

      4、學生練習草稿,教師巡回輔導。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三、教學重點

      1.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四、教學難點

      1.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并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后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2)、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3)、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4)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敏而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六、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學而》

      廣東 胡壽棟

      問:

      《論語·學而》篇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我總覺得沒有什么關聯,后兩句跟學習更無關系。如何整體理解這三句話呢?

      答:

      初看這三句話確是沒有關系。但反復研讀,就能發現這位祖師爺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里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游齊、衛、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于個人修養問題。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系是多么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系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里感到喜悅、高興,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06-12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園地的語文教案05-11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5-3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園地教案03-1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97 | 日本亚洲韩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第三区 | 亚洲中文色另类欧美小说 |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