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案

    時間:2022-10-02 11:21:53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小學語文教案范文匯編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小學語文教案范文匯編6篇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露珠無私奉獻的品格。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板書課題(齊讀)

      大家看見過小露珠嗎?它一般是什么時候出現,又在什么時候消失的?你們喜歡小露珠嗎?

      過渡:同學們喜歡小露珠,動物植物也很喜歡小露珠,這是什么原因呢?

      二、一讀課文

      1、提出要求:

      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來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

      3、檢查:

      出示小黑板

      (1)降臨精神

      (2)蒸發笑盈盈水晶

      (3)鉆石樂曲

      (4)衰老蟋蟀珍珠招手

      請同學們讀讀小黑板上的這幾組生詞,有沒有發現它們之間有什么規律啊?

      指名讀,說規律,齊讀

      三、二讀課文:

      過渡:同學們讀得不錯,下面要請同學們再來讀讀課文。

      1 提出要求:注意要把句子讀通順,特別是一些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2 學生自讀

      3 檢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找到一些比較難讀的句子啊,指名讀,齊讀

      相機

      出示小黑板:

      (1)小露珠反射著霞光,所有的植物都變得格外精神,連那些衰老的花草、樹木也都顯現出生機。

      (2)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還有數不盡的鮮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麗的珠寶。

      4、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下面誰愿意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名分自然段讀,讀完評議。

      四、三讀課文:

      1、提出要求:

      同學們這篇童話寫得美不美啊?對,真美啊,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就多讀幾遍,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

      2、哪里詞語你們已經知道它們的意思了呢,指名反饋:

      夜幕:在夜間,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樣,因此叫夜幕。降臨:來到。即夜晚來到

      黎明:天快亮的時候。

      水晶:一種無色透明的晶體礦物。

      圓潤:飽滿而又潤澤。

      精神:本課是指“活躍”“有生氣”的意思

      俊俏:

      指相貌好看。

      衰老:年老精力衰弱。

      動情;情緒激動。

      五、學習寫字:

      1、學生自評: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生字表,看看哪些字是比較難寫的,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

      臨:左面是兩豎

      衰:比“哀”多一橫。

      喇:中間是“束”

      戴:比較難寫,教師范寫,注意筆順。

      蒸:注意第九筆是橫。

      奏:注意第六筆是橫,不是撇。

      2、教師范寫:注意先寫……,再寫……,……(讀出筆順)。

      3、學生描紅。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以竺可楨的“日記”貫穿整個教學,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日記”反映竺可楨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楨的人格精神。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與“日記”有關的重點句段。

      2、深讀課文,培養學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楨堅持不懈的精神、治學嚴謹的工作態度。

      教學過程

      一、 日記導入

      1、課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氣溫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云。

      局報

      2、指明讀。

      同學們,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這,是氣象學家竺可楨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用顫抖的筆寫下的最后一篇日記!(板書:日記)

      3、教師讀(感情深沉,速度緩慢)

      4、同學們,竺可楨的日記,不是普通的日記;竺可楨的日記,凝聚著他畢生的心血!這節課,咱們一塊走進竺可楨,走進他的日記。全體起立,請同學們帶著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讀這篇課文。

      二、 日記數量

      1、同學們,(指著屏幕)像這樣的日記,課文中還有嗎?請大家快速用筆劃出來。指名讀。

      課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樹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見。”

      “5月1日,柳絮飛。”

      …………

      2、兩個省略號劃進去了嗎?這兒為什么要用上兩個省略號?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解釋一下嗎?(課件出示)

      從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記和筆記本加在一起有近千萬字!

      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

      3、同學們,竺可楨從191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開始,就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天氣和大自然的變化是他每天必須記錄的內容。由于戰爭的原因,只保存了從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記,共計38年又37天,這期間沒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記上的每一個字都是一筆不茍,令人嘆為觀止!

      三、 讀懂日記

      1、同學們,當四十多本日記呈現在我們面前時,當我們一頁一頁地翻閱竺可幀的日記時,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天氣嗎?僅僅是大自然的變化嗎?(不是)

      從氣象學家竺可幀的日記中,我們還看到了什么?(課件出示)

      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從課文的語句中找出“依據”。(彈性設計)

      參考:

      (1)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日記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3)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堅持不懈的精神。

      (4)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護神。

      (5)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

      (6)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物候學與農業生產有著的密切關系。

      (7)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科學的治學態度。

      (8)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9)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為科學終身奮斗的信念。

      重點句段交流,并指導朗讀。

      (1)常年如此,從不間斷。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時,才根據天氣預報作記錄。

      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楨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邏的哨兵,時刻都在細心地觀察著大自然的每一個變化。他的筆記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記。

      從“巡邏”這個詞你讀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務僅僅是巡邏嗎?

      竺可楨還是一位大自然的保護者。

      (3)他從街道兩旁許許多多大樹上發現第一片綠葉,在喧鬧嘈雜聲中辨別出第一聲蛙鳴,在車水馬龍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來的燕子……

      哪些詞語你覺得特別重要?說說理由。

      背誦這一段話。

      末尾的省略號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楨還觀察到什么?請你仿照這段話,選擇一個季節,也寫一段帶有省略號的話。(直接寫在課本上,作為讀書心得)

      (4)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精心觀測,積累了許多重要數據,每一個數據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幾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歲時,還參加了南水北調考察隊,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壩高原,下到險峻的雅礱江峽谷。

      四、日記情懷

      1、同學們,氣象學家竺可楨留下的日記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的日記我們永遠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出版了他的日記,書名就是《竺可楨日記》,這在我國的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們用《竺可楨日記》中的一段話作為我們這節課的結尾:

      (課件出示)

      “我們應達觀為懷,有生必有死,這是科學規律,我們生活在這一偉大時代,我們生逢其時,一生可以勝過古代千載,我們是多么幸福啊!”

      (課件出示竺可楨的黑白照片)同學們,竺可楨先生為人民的科學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我們將永遠懷念這位治學嚴謹、鍥而不舍,充滿愛國熱情的人民科學家。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幽靜、入場券、蠟燭、純熟、琴鍵、微波粼粼、霎時、一縷、洶涌、記錄,小學語文第八冊教案 -月光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3、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學習重點】

      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習難點】

      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從課文結尾入手)。

      1、(《月光曲》音樂起)齊讀課題:“曲”是什么意思?

      2、從課文中你結識了誰?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相機教學§1)

      3、課文寫了他譜寫《月光曲》,那課文中還有哪一段和他創作《月光曲》沒有關系?(相機教學最后一小節)

      4、過渡:一個曲子為什么這么著急,貝多芬為什么要“飛奔”回客店,還要連夜寫下來?

      二、直奔重點,體會樂曲的意境。

      1、文章題目是《月光曲》,主要寫的也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我備課時讀了半天,你們剛才也說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沒有寫《月光曲》這首曲子的琴聲、節奏和旋律,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2、出示§9:(指名讀課文)

      (1) 這段寫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變化)那怎么說是《月光曲》呢?

      (2) 引導學生理解月光、大海變化的內容,通過朗讀來體會,并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

      (相機出示課件)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3) 分清事物與聯想:

      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是聯想)是誰的聯想?(讀課文§9末)他們這種聯想是怎么產生的呢?

      (4)教師小結: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貝多芬演奏《月光曲》時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第八冊教案 -月光曲》。那么什么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呢?(在前面寫上:柔和徐緩

      有力快速

      高昂激蕩)

      (5)系統練說:師開頭——貝多芬面對著月光,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里,產生了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的聯想,生接著說——

      (6)是這樣的音樂(指板書)引起了這樣的聯想(指板書)。這是我們的猜想,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想不想聽一聽?不過我想: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不一定象我們研究的那樣簡單,可能在一片平靜的大海中,也會偶爾跳起幾個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洶涌的浪峰之間有低沉波谷,是不是?這樣,就使樂曲的旋律更豐富了。(音樂欣賞)

      (7)想象練習:你聽著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樂曲,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學到這兒,你有沒有什么新的疑問產生?(學生質疑)那么,他的創作激情、創作靈感從何而來?帶著問題自讀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學生分小組研讀§2——§8

      3、引導學生理解創作的源泉:

      (1) 有感于知音:什么叫知音?從哪兒看出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這位知音特別嗎?特別在哪兒?在貝多芬遇到知音的過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變化?

      板書:一分觸動

      十分感動

      萬分激動

      (2) 寄情于月光:他把這份感情寄托給了誰?(出示朗讀第8小節)

      4、現在你還認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變化的嗎?(是反映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倆接觸的過程和他的感情變化的。)

      ★練說:

      五、課外延伸:

      1、教師: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一次美的藝術享受,給自己的藝術創作帶來了一次意外的收獲,給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也給我們帶來了今天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音樂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讓我們借助網絡去感受貝多芬的音樂魅力。

      2、(點擊網絡)介紹:他的樂曲熱情激昂,像一團熊熊的烈火,迸發著熾熱的激情。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通過學習,你結識了誰?對他有哪些了解?

      2、背誦《月光曲》的內容(§9)(伴《月光曲》)

      二、寫作遷移:

      1、分清課文中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聯想到的事物?

      2、寫作練習:給《荷花》這一段加上適當的聯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綠的荷葉把池塘擠得滿滿的。白荷花、紅荷花競相開放,全開的、半開的,姿態各式各樣異,爭奇斗艷。一朵剛剛綻開的花骨朵躲在荷葉后面,一只蜻蜒在上邊飛來飛去。

      3、組織交流。

      三、鞏固生字詞:

      1、出示生字詞:指讀

      2、引導學生從漢字的構字規律對字詞進行分析比較。

      3、理解詞語的意思。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山溝里的孩子決心從書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刻苦學習的經過,他們要起早貪黑地走山路,到學校讀書使學生通過比較體會自己優越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從而受到啟發向小朋友學習,認真刻苦讀書掌握更大的本領。

      教學要求:

      1、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以及課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課后思考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掌握本課的生字生詞。

      教學重點:

      體會山溝里的孩子上學的艱苦,并進行比較,了解現在城市中孩子優越的學習環境,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準備:

      小黑板、投影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都是生長在城市中,你們知道山溝里的孩子們是怎樣生活和讀書的嗎?讓我們一起打開書自由讀課文,看看他們的情況。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

      指名說一說山溝里的孩子生活和學習是怎樣的?可以結合文中的有關句子來說明,教師加以適當講解。

      三、課文通過三方面來講山溝孩子的,先講了清晨孩子去上學的情景,天還沒有亮,山溝里還黑著,孩子們走過這座山,翻過那座山,去上學。通過描寫野葡萄、牽牛花、女孩子身上的新褂子顏色的變化,來描寫孩子們上學要起得很早。

      四、指導學生朗讀,重點體會

      五、課文第二部分講了,傍晚山溝里的孩子才從學校放學回家,孩子走過那座山,翻過這座山回家,天色已晚課文通過對山楂果、路邊的草垛、男孩子身上的褂子的顏色的變化,說明孩子放學回到家天色很晚。

      六、天邊的云黑黑的,山溝里的路黑黑的。遠處狼在嚎,羊欄邊的黃狗往往叫,天黑洞洞的。這些景物的描寫充分體現出了孩子們上學的艱苦條件。只有月亮照亮了孩子們回家的路。

      七、小組討論:山溝里的孩子們每天是怎樣上學的,小組分別匯報學習。

      八、說說自己是怎樣學習的?通過比較學習談談自己今后應如何學習,重點指導學生要向山溝里的孩子學習些什么品質?

      九、把學過的課文再讀一讀,爭取有感情流利的朗讀。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教材內容】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冊第二單元第八課。(需一課時)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的是德國物理學家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

      【學情分析】

      作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的舉和習慣。對于今天的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理念】

      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語文素養。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開放性教學,是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關鍵。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難點】

      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師: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課文。

      ⑴ 自讀課文,邊讀邊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內容,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⑵ 小組內交流不懂的問題,再讀課文,思考: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課文,并說說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課文,領悟道理

      1、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陸漂移的意思;并聯系上下文,體會魏格納的這一假想是在反復地、仔細地端詳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和一條條海岸線的形狀之后才得出來的。

      3、讀第7自然段,要讓學生理解,魏格納發現了一個什么重要的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三、熟讀課文,交流感受

      交流學習了課文,有什么感受和啟示。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的是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世界地圖──遇到困難──尋找、考證

      巧合? 不輕易改變 震驚地質界

    小學語文教案 篇6

      1、齊讀課文。

      2、說說雷雨前后的景色分別是怎么樣的?應該用什么語氣讀。

      試著選雷雨前或雷雨后的課文自己讀一讀。

      3、指名把寫雷雨前后的課文分別讀一讀,讀后評議。

      4、看圖說說雷雨前后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提示:小花

      柳葉小魚人們小學生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段課文,為什么?你能背一段給大家聽聽嗎?

      自由背,同桌互背。

      指名分節背課文。

      全班配樂背課文。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案06-15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八》教案03-28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學語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學語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學語文《泉水》教案03-16

    小學語文教案05-29

    小學語文老師教案02-28

    小學語文《假如》教案03-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AV在线免费看 | 亚洲精品综合福利亚洲区在线 |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91密拍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拍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