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閱讀答案

    時間:2021-08-18 14:07:45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并對今后的學習做出調整。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河中石獸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1

      河中石獸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3.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閱十余歲閱金經

      B.一老河兵聞之陶后鮮有聞

      C.轉轉不已待君久不至,已去

      D.遂反溯流逆上矣意將遂入以功其后也

      14.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求二石獸于水中嘗射于家圃

      B.乃石性堅重乃取一葫蘆置于地

      C.當求之于上流孔子云:何陋之有

      D.如其言擇其善者而從之

      15.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寺僧判斷石獸在下游,“順流下矣”,但到下游尋找了“十余里,無跡”。

      B.講學家判斷石獸應在原處,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則判斷石獸在“上流”,是因為“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懂得用書本知識分析問題有時比實際經驗更可靠。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答

      13.B聽說(A項:經過,經歷;閱讀。C項:停止;已經。D項:于是;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

      14.A在(B項:表示判斷,“是”的意思;于是。C項:代詞,指代石獸;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義。D項:代詞,他;代詞,其中的。)

      15.D(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16.(1)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2分,意對即可。)

      (2)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2分,意對即可。)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2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①山門圮于河 ②嚙沙為坎穴 ③轉轉不已 ④但知其一

      19、給下面句子劃一處停頓。(2分)

      是 非 木 杮

      20、有人說,紀昀這篇文章也是臆斷之作,老河兵的說法難以立住腳,你知道它的問題在何處嗎?(3分)

      答案:

      18、①倒塌。 ②沖刷。 ③停止。④只。每小題1分。

      19、是 / 非 木 杮。2分。

      20、水流“嚙沙為坎穴,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石獸向上游前進一步的同時,其水平位置也必然下沉一步;“如是再嚙,石又再轉”,十幾年后向上游前進了十幾里,那它的水平位置也可以下沉十幾里嗎?意思對即可。 3分。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16分)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紀昀《河中石獸》)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②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于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 (劉元卿《南岐之人》)

      【注釋】①癭:讀yǐng。頸瘤,俗稱大脖子病。 ②焦:細瘦干枯。

      6.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湮于沙上 湮:

      (2)轉轉不已 已:

      (3)及見外方人至 至:

      (4)焦而不吾類 類:

      7.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

      B.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

      C.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

      D.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

      8.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吾鄉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9. 甲、乙兩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3分)

      答案:

      6.(4分)(1)埋(埋沒) (2)停(停止) (3)來(來到) (4)像(類似)

      7.(3分) C

      8.(6分,每句3分)

      (1)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會被暴漲的河水(或大水)帶走呢?

      (2)我們這地方(或鄉里)的人全都是這樣,哪里用得著(或:為什么要)除去呢!

      9.(3分)(意對即可)

      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見識而主觀臆斷。

      示例二:一個人不能孤陋寡聞自以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譯文:南岐處在今四川和陜西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甘甜但是水質很差,凡是喝了它的人就會得頸瘤病,所以那里的居民沒有一個是不得頸瘤病的。等到外地人來了,一群小孩子和婦女聚過來圍觀,并嘲笑他說:“那人的脖子真奇怪啊!又細又瘦而一點也不像我們!”外地人說:“你們那脖子上高起了東西是因為得了頸瘤病,不找好藥來治你們的病,怎么反而認為我脖子細瘦呢?”南岐人說:“我們鄉里的人全都是這樣,哪里用得著除去呢!”他們終究不會知道自己是得了病。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4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益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顱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腦斷款?

      11、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2分)

      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12、老河兵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這個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解析:應先初步感知語意,然后抓住斷句標志來準確斷句。“水不能沖石”主謂賓結構完整,“其”作代詞,一般位于語句開頭,故應在“其”前斷開;“其反激之力”是“嚙”的主語,語句較長,其后應斷開;“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表意明確,且其結果是“漸激漸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后應斷開;“漸激漸深”“至石之半”語意并列,所以中間應斷開。

      考點:文言斷句。

      1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對象是講學家,因為他知道講學家沒有實際經驗,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意思對即可)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意思對即可)

      解析:應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語句,然后分析原因并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等語句寫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石必倒擲坎穴中”寫出他綜合考慮了石頭的性質、沙的特點及水的作用力,從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的觀點,充分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性格特點。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16分)

      【甲】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河中石獸》(節選)

      【乙】居衛河側者言:河之將決,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兩岸;然不知其在何處也。至棒椎魚集于一處,則所集之處不一兩日潰矣。父老相傳,驗之百不失一。棒椎魚者,象其形而名,平時不知在何所,網釣亦未見得之者,至河暴漲乃麇①至。護堤者見其以首觸岸,如萬杵齊筑,則決在斯須間矣,豈非數哉!然唐堯洪水,天數也;神禹隨刊②,則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過于天,先事而綢繆,后事而補救,雖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中華書局20xx年版)

      【注釋】①麇(qún):成群。 ②隨刊:實地勘察,因勢利導。

      6.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爾輩不能究物理 物理: (2)嚙沙為坎穴 嚙:

      (3)象其形而名 名: (4)雖不能消弭 雖:

      7.下列對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護堤者/見其以/首觸岸,如萬杵/齊筑 B.護堤者/見其以首/觸岸,如萬杵/齊筑

      C.護堤者/見其/以首觸岸,如/萬杵齊筑 C.護堤者見/其/以首觸岸,如/萬杵齊筑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 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2) 至河暴漲乃麇至。

      9.智慧源于生活。我們可以分別從甲乙兩文中悟出什么道理?(5分)

      閱讀答案:

      6.(4分)要點與評分:解釋正確,每個1分。

      (1)事物的道理、規律 (2)咬,在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寫出侵蝕或沖刷即可)

      (3)命名(被命名、得名) (4)即使

      7.(3分)C

      8.(4分)要點與評分:翻譯正確,表達通順,每句2分。

      (1)按照他的話,(1分)(大家)果然在數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獸。(1分)

      (2)到了河水暴漲之時(1分),(它們)才集合到一起。(1分)

      9.(5分)要點與評分:甲文能圍繞“不可只憑主觀臆斷”來說明道理,得3分,乙文能圍繞“先事而綢繆,后事而補救”來說明道理得2分。摘抄原文內容正確的,每處只得1分,總的最高得2分。

      示例:甲文告訴我們對待事情不可只憑主觀臆斷,而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原因,做出判斷。乙文告訴我們要善于利用經驗,在災難發生前做好準備,發生后及時補救。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6

      (一)文言文閱讀(14分)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乙】河間有游僧,賣藥于市,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于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內,見其閉戶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于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15.選出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2分)

      A.有買者/先禱于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B.有買者/先禱于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C.有買者先禱于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D.有買者先禱于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16下面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求石獸于水中賣藥于市B.以為順流下矣以一銅佛置案上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其佛手必磁石為之D.乃石性堅重其術乃敗

      17.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閱十余歲閱:經過,經歷。

      B.是非木杮是:對;正確(跟“非”相對)。

      C.舉國信之舉:全。

      D.驗之信然信:確實。

      18.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記敘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從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B.甲文中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C.乙文中游僧讓買者先向佛祈禱得到佛的幫助,從神奇現象上欺騙民眾,然后病能否醫治取決于藥丸是否跳入佛手中,從敬畏心里上捕獲民眾。

      D.乙文中騙術的原理是磁石有磁力,而鐵會和磁石相互吸引,自然跳到銅佛手中去了。

      19.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4分)

      (1)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2分)

      (2)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2分)

      答案:

      15.D

      16.A

      17.B

      18.B

      19.(1)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2)而旁邊盤子里存放著藥丸,銅佛做出伸手拿東西的樣子。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7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選自紀昀《河中石獸》)

      【乙】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②,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③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④,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選自司馬遷《史記》)

      【注】

      ①言兵事:議論用兵打仗的事。②難:駁倒。③易置:撤換。④縱奇兵:調遣派出變化莫測的軍隊。

      9.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竟不可得竟然B.爾輩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C.佯敗走假裝D.而絕其糧道截斷

      10.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判斷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山門圮于河介詞,在B.如其言代詞,他(的)

      C.以天下莫能當連詞,因而D.而括易言之連詞,表轉折

      11.下列關于【甲】【乙】兩文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甲文作者以簡潔的語言,記敘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從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堅重,沙性松浮”,忽視了水流的運動規律;講學家過高估計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視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確推斷。

      C.乙文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趙括年輕時熟讀兵法,后來接替廉頗為趙將,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D.兩篇選文都闡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講學家都脫離實際、主觀臆斷,老河兵實踐經驗豐富,因而能提出正確的看法;乙文中趙括雖懂兵法卻不會實際作戰,因而戰敗。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答案:

      9.A

      10.C

      11.B

      12.

      1)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

      2)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8

      河中石獸

      ①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③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⑴一寺臨河干()⑵山門圮于河()

      ⑶閱十余歲()⑷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4分)

      ⑴如是再嚙古義:()今義:()

      ⑵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今義:()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2分)

      A.聞之笑曰B.當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聞之D.其反激之力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⑴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翻譯

      ⑵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翻譯

      5.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2分)

      參考答案:

      1.⑴靠近⑵倒塌⑶經歷⑷只

      2.⑴這樣判斷動詞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學

      3.D

      4.⑴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沖走呢?

      ⑵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5.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08-18

    河中石獸閱讀以及答案11-07

    河中石獸閱讀及答案09-04

    河中石獸教案閱讀答案09-02

    河中石獸古文閱讀答案08-23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7篇05-30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5篇03-18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6篇03-13

    《河中石獸》閱讀答案6篇03-03

    《河中石獸》的語文閱讀答案11-1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 | 亚洲综合网中文字幕 | 在线日本∨a精品视频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 | 在线天堂v亚洲综合a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