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時間:2023-01-01 09:29:41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①固不可徹_______________

      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_______________

      ③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以殘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B.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C.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從文中畫線句子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通,變通;②窮盡;③愁;④通“無”,沒有。

      2.你太不聰明了!

      3.D

      4.不愚。因為從這個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目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2

      閱讀下面的古文,完成1—4題。

      愚公移山

      (節選)

      河曲智叟關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曹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詞。

      (1)固不可徹( )

      (2)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3)何苦而不平( )

      (4)河曲智叟亡以應(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以殘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B、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C、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從文中畫線句子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通;(2)窮盡;(3)愁;(4)通“無”。

      2、你太不聰明了!

      3、D

      4、不愚。因為從這個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目光,盡管憑他個人的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

      (意思對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3

      愚公移山(節選)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⑴固不可徹( ) ⑵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河曲智叟亡以應( )

      1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20。與 “以殘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B.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C.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從文中畫線句子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3分)

      答案:

      18.⑴通,變通 ⑵窮盡 ⑶愁 ⑷通“無” 評分標準:每處1分,第⑷題直接寫“無”,也不扣分,共4分。

      19.你太不聰明了! 評分標準:整體意思答對,關鍵詞“惠”、“甚”翻譯正確,得3分;“惠”、“甚”翻譯錯誤,每詞扣0.5分。共3分。

      20. D 評分標準:共3分。

      21.不愚。因為從這個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目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評分標準:表明態度,得1分;不怕艱難、堅持不懈,得1分(只寫到了‘堅持不懈”也給1分);具有長遠的目光或“發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4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節( )

      ③ 雜然相許(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

      15.從文段中另找出與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將畫線句子譯為現代漢語。(3分)

      譯文:

      17.作者在敘述愚公移山的過程中,寫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寫愚公與智叟辯論的作用是 。(2分)

      18.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為?(3分)

      【答案】

      14.① 將要 ② 改變、變換 ③ 答應 、贊同 ④ 聰明

      15.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詞的句子)(1分) ② 聚室而謀(或:笑而止之)(1分)

      16.憑著(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力氣,連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這些土石怎樣呢?(“以、曾、毛、如……何”翻譯正確得2分,整體表達流暢1分)

      17.說明愚公移山的行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堅(1分)。

      18.愚公移山體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1分),這種精神可以鼓勵人們戰勝工作中的困難(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遠有價值,有意義(1分)。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5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陽,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缽④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釋]①鄙:邊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縣東的海上。③瓶:水瓶。④缽;和尚用來盛飯食的器皿。⑤顧:難道,反而。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4分)

      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誠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懼其不已也/其真無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誨/輟耕之壟上

      11、翻譯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2、對[甲]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愚公之妻獻疑,智叟笑而止之,這可看出兩人都堅決反對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見愚公移山受到眾人擁護。

      C、文章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作手法來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13、甲乙兩文告訴我們一個共同的道理是什么?兩文的結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聰明

      ③被……感動

      ④到、及

      10、D(A、人稱代詞,他/表反問,可譯為難道

      B、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

      C、把/因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漢陰隴斷譯錯一處扣1分,扣完3分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堅決反對。)

      13、

      ①人要立志,并付諸行動。(1分)

      ②甲文以神話結尾,(1分)乙文以議論結尾。(1分)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6

      洪水滔天,鯀①竊帝之息壤②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③殺鯀于羽郊④。鯀復⑤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注釋】①鯀:傳說中原始社會部落首領,禹的父親。②息壤:古代傳說的一種能自生長、永不減耗的土壤。③祝融:傳說中的火神。④羽郊:羽山下的郊野。⑤復:肚子,現在寫作“腹”。

      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汝之不惠: (2)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3)曾不若孀妻弱子: (4)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6.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而山不加增 朝而往,暮而歸 B.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D. 始一反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6分)

      (1)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8.老子曰:“慈故能勇。”請運用愚公移山、鯀治水這兩個事例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5.(4分)(1)通“慧”,聰明 (2)地面所生的草木 (3) 比得上 (4) 鋪填 6. D (3分)

      7.(6分)(1)持著蛇的神聽說了這件事,擔心愚公不停止(挖山),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天帝。

      (2)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用來堵塞洪水,(卻)沒有經過天帝的同意。

      8.(3分)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你懷著慈愛之心,愛所有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你就擁有與一切破壞力量做斗爭的勇氣。(1分)愚公愛大山,愛民眾,希望讓他們過上更便利的生活,于是他擁有搬走大山,征服自然的勇氣(1分);鯀熱愛百姓,在洪水泛濫,百姓生命財產受到威脅之際,他挺身而出并冒死竊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慈而能勇,勇而無懼。(1分) (意對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7

      閱讀《愚公移山》,完成問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下列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將近)

      B.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懲:苦于)

      C.冀之南、漢之陰(陰:〈漢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

      2.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C.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D.以殘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選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贊揚了以愚公為代表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宏偉抱負,批判了智叟那種不求進取,知難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極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這個人物與愚公進行對比外,還用遺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動等情節來襯托愚公,從而使愚公形象更加豐滿、高大。

      C.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反對移山;而愚公從發展的觀點出發,認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堅持移山。

      D.文章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雖然增強了藝術效果,但也宣傳了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這是應該批判的。

      5.閱讀下面的小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這首詩和《愚公移山》都以山為喻,蘊含了對困難的認識和態度。試結合詩、文寓意,說說應該怎樣認識和對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B

      3.(1)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將土石)運到渤海邊上。

      (2)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還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再說,把泥土石塊放到哪里去呢?

      4.A

      5.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困難,我們要做好面對和克服各種困難的思想準備,并堅信再大的困難都是可以戰勝的。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8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問題。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于愚公移山,人們的態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鄰人之遺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3.根據你對本文的理解,說說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靠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

      2.雜然相許 獻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艱難,堅持不懈。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9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文中寫“其妻獻疑”,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難有幾個方面?文中哪句話從側面寫出移山的艱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寫“其妻獻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堅強的意志。其妻認為開山平險一事太難,不僅挖掉這兩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處也是一大難題。其妻的這些順慮,愚公當然是考慮了的。但是,愚公為了子孫后代出入不受阻礙,他以宏大的心愿、堅強的意志下決心要開山平險。

      (2)突出愚公對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有正確的認識。他知道僅憑自己“曾小能損魁父之丘”的這點力量是完成不了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意對即可)

      2.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足聰明。因為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慰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究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說明他不足“智”,而是真正的“愚”。(意對即可)

      3.愚公移山困難有:

      (1)山高而且大;

      (2)運土石的工具很小;

      (3)運土石的距離遠、時問長。這可以從“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句話中得知,也從側面寫出了移山的艱難。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0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

      A、面山而居笑而止之B、汝心之固春冬之時

      C、達于漢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D、以殘年余力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12、下面說法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子孫荷擔者三夫”屬于定語后置。

      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句中“箕畚”屬于名詞作狀語。

      C、“甚矣,汝之不惠”和“賢哉,回也”句式相同。

      D、“出入之迂也”和“苦其心志”兩句中,“迂”和“苦”都是使動用法。

      13、翻譯下面句子。(2分)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何苦而不平?

      14、作者在敘述愚公移山的過程中,寫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寫愚公與智叟辯論的作用是。(4分)

      答案:

      11、A(2分)

      12.D(2分)

      13、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何愁產不平大山?(2分)

      14、說明愚公移山的行為得人心(2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堅(2分)。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1

      閱讀《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問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詞。

      (1)年且九十( )

      (2)吾與汝畢力平險( )

      (3)汝之不惠( )

      (4)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默而識之

      C、以 以殘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雖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文字常識論述不正確的一組是( )

      A、《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

      B、《左傳》是編年體史書,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

      D、《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4、翻譯。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將要、快要。(2)這里指險峻的大山(3)通慧,聰明(4)用簸箕和土筐裝土石。

      2、D

      3、C

      4、

      (1)憑你的(現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難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2)你的心(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5、示例:眾人雜然相許并紛紛獻計獻策,表明他們是堅決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鄰人剛剛七、八歲的孩子也跑來幫忙,說明愚公移山之舉深得人心。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2

      【甲】《愚公移山》(節選)《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馀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乙】小兒不畏虎

      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虎亦尋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

      注釋: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幾〕在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計

      1.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1)懲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徹(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尋卒去( )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4分)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懼。

      3.判斷下面說法的正誤,在后面括號內分別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說的話角度不同,但對移山持否定態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面對兇猛的老虎,婦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來,其反映之敏捷,動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稱贊。

      C、甲乙兩文均運用了對比襯托的寫法來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遺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兒”均閱世不多,天真可愛。

      4.甲文愚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兒“初生牛犢不怕虎”。對此你有何感想?請簡要談談。(2分)

      參考答案:

      1、(1)苦于(2)通(3)通“慧”,聰明(4)不久(4分,每對一個得1分)

      2、(1)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2分)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腦袋去碰他們,希望其中有一個害怕。(2分)

      3、A× B× C√ D√ (2分,每個0.5分)

      4、提示:人生有時會面對如大山般的艱難險阻甚至或是突如其來的災難,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毅力,鎮定自若,勇敢無畏,就能克服困難,戰勝災難。(能就一篇文章談感想即可得滿分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3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④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與汝畢力平險險:險峻

      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聰明

      C.雖我之死雖:即使

      D.懼其不已也已:停止

      9.下列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著,太守宴也

      B.河曲智叟亡以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妻獻疑曰其真無媽邪

      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10.下列對課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為下文移山、負山等情節做鋪墊。

      B.第②③段先寫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張,全家人又討論決定了運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動;再寫河曲智叟聞訊趕來,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駁斥了他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寫“操蛇之神”的恐懼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決心所感動,山最終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迷信思想,認為神的力量遠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又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12.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是又審議的,請簡析。(2分)

      答案:

      8.A9.A10.C11.略

      12.①“愚”和“智”是一對反義詞,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②“愚公”大智大勇,堅定執著而命名“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頑不靈而命名為“智”,增強了諷刺效果。③“公”是敬稱,相當于“老人家”,“叟”是一般甚至帶有一絲不敬的稱呼,相當于“老頭子”,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傾向。(答到任意兩點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4

      古代有個北山愚公,將近90歲了。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住了出路。 愚公和家人商量,決心把兩座山搬走。有個名叫智叟的人嘲笑說:“你太愚 蠢了,這么大的年紀,還想把山搬走。”愚公批評他說:“即使我死了,還有兒 子,子子孫孫會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兩座山一定能搬走。”愚公帶領子孫天天 挖山運土。鄰居們見了也來支援。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天帝派仙人幫 助他把這兩座山搬走了。

      1. 從文中找出與下列詞語意思相近的詞。

      增援() 譏笑()

      2. 從文中找出與下列詞語意思相反的詞。

      表揚() 聰明()

      3. 從文中的() 這個詞可以知道愚公還不到90歲。

      4. 智叟認為愚公愚蠢的理由是 。

      5. 愚公精神表現在語言上是 ,表現在行動上是 。

      6. 本文主要講了 (在括號里用“√”表示) :

      (1) 如果山擋住了出路,就要去挖掉它。()

      (2) 只要有決心,并努力去做,就能實現理想。()

      (3) 愚公是真正的聰明,智叟是真正的愚蠢。()

      (4) 愚公精神真的感動了天帝。()

      參考答案:

      1、從文中找出與下列詞語意思相近的詞。

      增援(支援) 譏笑(嘲笑)

      2、從文中找出與下列詞語意思相反的詞

      表揚(批評) 聰明(愚蠢)

      3、從文中的(將近)這個詞可以知道愚公還不到90歲。

      4、智叟認為愚公愚蠢的理由是:一大把年紀,還想把山搬走。

      5、愚公精神表現在語言上是: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子子孫孫會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兩座山一定能搬走,表現在行動上是:愚公帶領子孫天天挖山運土。

      6、(2)只要有決心,并努力去做,就能實現理想。(√)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5

      愚公移山(節選)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⑴固不可徹()

      ⑵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⑶何苦而不平()

      ⑷河曲智叟亡以應()

      【小題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⑵甚矣,汝之不惠!

      【小題3】與“以殘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B、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C、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D、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小題4】從文中畫線句子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⑴通,變通

      ⑵窮盡

      ⑶愁

      ⑷通“無”

      評分標準:每處1分,第⑷題直接寫“無”,也不扣分,共4分。

      【小題2】(1)他們運土石,每年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2)你太不聰明了!

      【小題3】D

      【小題4】不愚。因為從這個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目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評分標準:表明態度,得1分;不怕艱難、堅持不懈,得1分(只寫到了‘堅持不懈”也給1分);具有長遠的

      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⑴通,變通,不要理解為徹底。

      ⑵窮盡,匱也是窮盡的意思。

      ⑶愁

      ⑷通“無”通假字

      【小題1】試題分析:⑴“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一句注意賦分的兩個點:一是“易”——變換、“一反”——往返一次兩個詞語的解釋,二是整體意思。

      (2)“甚矣,汝之不惠!”注意倒裝的句式:“甚矣”是謂語,“汝之不惠”是主語,“惠”的理解:聰明,這是賦分的兩個點。

      考點:考查句子翻譯的能力,用現代漢語表述文言句意的能力。

      【小題1】試題分析:A項中“以”是“因為”的意思,B項中的“以”是“因為”的意思,C項中的“以”是“認為”的意思D項中的“以’是”憑借”的意思,和選項中的”以”意思相同。

      【小題1】試題分析:從文句可以得出人物的特點或者精神內涵,一是愚公的一句看出即使自己這輩子不行,后輩們還會堅持下去的,堅持不懈的精神顯而易見。二是子孫無窮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的遠見和信念。

      考點:根據文意表達自己對文章的感悟的能力和對文章人物的分析的能力。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6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2.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友人慚,下車引之

      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應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

      D.懼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3.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⑵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

      ⑶雜然相許許:

      ⑷操蛇之神聞之操:

      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每小題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5.對于愚公移山歷來毀譽不一,你認為愚公該移山還是搬家?請談談你的看法。(4分)

      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中考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2.D

      13.且:將要,快要或將近(2)漢陰:漢水的南岸(3)許:贊同(4)操:持,拿

      14.(1)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難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2)冬夏季節變化,才能往返一次。

      15.觀點一:愚公應該移山。

      (1)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山可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終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兩座山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給子孫后代帶來莫大好處,這是深謀遠慮之舉。

      觀點二:愚公應該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工具簡陋,勞動強度巨大,移山困難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會變通,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山外更開闊,更方便,更適宜居家生活。(大意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7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

      A、面山而居笑而止之B、汝心之固春冬之時

      C、達于漢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D、以殘年余力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12、下面說法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子孫荷擔者三夫”屬于定語后置。

      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句中“箕畚”屬于名詞作狀語。

      C、“甚矣,汝之不惠”和“賢哉,回也”句式相同。

      D、“出入之迂也”和“苦其心志”兩句中,“迂”和“苦”都是使動用法。

      13、翻譯下面句子。(2分)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何苦而不平?

      14、作者在敘述愚公移山的過程中,寫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寫愚公與智叟辯論的作用是。(4分)

      答案:

      11、A(2分)

      12.D(2分)

      13、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何愁產不平大山?(2分)

      14、說明愚公移山的行為得人心(2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堅(2分)。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8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 分)()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窮且益堅

      B.始一反焉 舉一反三 反客為主

      C.汝之不惠 小惠未遍 小恩小惠

      D.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頑固不化

      12.翻譯文中兩處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2分)()

      [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譯: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理解:愚公的妻子認為,僅憑愚公一個人的力氣很難把太行山、王屋山挖平,應該大家團結起來一起挖平大山。

      [乙]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譯: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

      理解:愚公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認識到人力是無窮的,只要世代堅持,就能移走大山,從而有力地反駁了智叟。

      13.閱讀選文和下面材料,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結合兩文內容做簡要分析。(4分)

      魯公治①園,欲鑿池,父曰:“無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兒女顛躓②耶?”公復止。或日:“筑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公從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園成必添仆婦,下房不足,甚可慮也。”公猶夷④不能決,事又寢④。

      [注]①治:修建。②顛躓zhì: 被東西絆倒。③猶夷:遲疑不決的樣子。④寢:停止。

      答:

      答案:

      11.D(2分)

      12.乙(2分)

      13.答案示例:(4分)

      做事要有堅定的目標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有所收獲。選文中的愚公為了挖走大山不怕困難,盡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但仍然堅持,并且要世代堅持,終于感動天帝,搬走大山。而鏈接材料中的魯公,有修建園子的想法,但遭到父、妻等人質疑時,不想著如何解決問題反而畏難退縮,修建園子的事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所以通過兩篇文章中兩位主人公行為和做事結果的對比,我悟出此道理。

      (道理2分,結合選文分析1分,結合鏈接材料分析1分。)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19

      愚公移山

      傳說很早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陽以北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七百里。

      大山的北面,住著一位叫愚公的老漢,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門,正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必須繞行,很不方便。愚公很(惱火 憤怒),下定決心要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愚公(號召 召集)全家老小,對他們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咱們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冀州的大道。你們看好不好?”大家都很(稱贊 贊同)。

      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領全家老小開始挖山。大家干得很起勁,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漢,這人很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挖山運土不止,覺得很好笑,就________地勸告愚公:“你這個人可真傻,這么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幾根草,怎么能搬動這么大的山?”

      愚公_______地回答:“不錯,我是老了,活不了幾年。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是無窮無盡的。又怎么會搬不了這座山呢?”

      聽了這番話,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智叟,再也無話可說了。∥

      后來,玉皇大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了,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搬走了。從此以后,冀州和漢水的南面,就沒有高山(阻止 阻擋)了。∥

      1.把文中括號內不合適的詞語劃去。

      2.聯系上下文讀一讀,在第五、第六自然段的橫線上加上合適的提示語。

      3.在文中找出與“怎么能搬動這么大的山”?這句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已用“∥”分為四段,請寫出第二、第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玉皇大帝是被愚公的什么精神感動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了這個故事,你覺得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請把你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劃去:憤怒 號召 稱贊 阻止

      2.不屑 很有信心

      (答案不唯一)

      3.又怎么會搬不了這座山呢?

      4.愚公召集并帶領全家挖山,一年四季不休息。

      智叟勸告愚公停止挖山,愚公回答說要子子孫孫地挖下去,決心挖掉大山。

      (意思對即可)

      5.堅持不解的精神。(意思對即可)

      6.認準一個目標,堅定不移地努力奮斗,最終會取得成功。(意思對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 篇20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節選自課文《愚公移山》)

      7.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懲山北之塞( ) (2)雜然相許( )

      (3)投諸渤海之尾( ) (4)始一反焉( )

      8.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4分)

      句子: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翻譯:

      9. 畫波浪線的兩句話表面相似,實際不同。請簡析他們的區別。(4分)

      答案:

      7.(1)苦于 (2)贊同 (3)之于 (4)通“返”,返回

      8. 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說明: 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9. 愚公之妻的話在于表示疑慮和擔心(擔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話顯然是鄙視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連山上的草都動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樣呢?)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03-30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01-19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04-25

    愚公移山閱讀及答案06-13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11-24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03-16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12-01

    愚公移山閱讀答案04-25

    《愚公移山》的閱讀答案08-16

    《愚公移山》閱讀練習及答案02-2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男男 |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 | 视频久久久久久97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永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