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小學 頓中祥
語文課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課程,是由特殊教學內容形成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課程,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學生的多元的體驗、感受和理解,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探究者和解決者。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平等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這里我以《落花生》一課教學為例,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讀者的。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要讓學生根據興趣需要學生選擇自學內容、自學方法、自學形式,指導學生依照自身特點,或圈點,或查寫,或操練,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讓學生面對陌生領域,自己去搜集,篩選資料,尋找答案,提高學生預習能力。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花生和作者的資料,如“你了解花生的哪些生長特點?”“課題為什么叫落花生”“你對作者許地山知道多少?”等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查找相關資料。任務一明確,孩子們就行動開了,或上網搜集,或到圖書館查找……課堂反饋時,我發現通過自己的方式,學生查找到的資料十分豐富,增長知識的同時,學生的積極性、生動性也調動起來。在初讀課文時,在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幾部分內容后,我提出一個問題:“在這幾部分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并說出理由”讓學生自選內容,體驗感悟,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
生:我喜歡議“花生”這一部分,因為它讓我學到了做人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做只追求外表美、講體面的人。
生:我喜歡“吃花生”這一部分,因為它讓我感受了勞動的快樂。
生:我喜歡“種花生”這一部分,因為它讓我體會到“沒有付出,只有收獲”的含義。
……
學生在對話交流中個性得到張揚。而通過學生的發言,大多數學生選擇對“議花生”感興趣,恰好這又是課文的重點、難點。于是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中找到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深入文本。引領與文本對話。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之花,讓語文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精神家園,與文本的交流對話的主要方式有讀、品、悟、入、辯等,教師應營造安全、自由、和諧、欣賞的課堂氛圍,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精神溝通、心靈碰撞,讓學生達到實踐語言、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情趣的目的。
在學習“議花生”這一部分時,我要求學生把感受特別深的句子,做上記號,并聯系生活實際、課文內容寫一寫你的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生批注評點,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然后,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班級交流,課堂情意濃濃、學生發言踴躍。
生:我通過“埋在地里”、“矮矮地長在地上”體會到花生具有默默無聞、樸實無華的品格。
生:爸爸借花生教育子女做一個不要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
此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場面出現了,一位學生高舉雙手要求發言:“桃子、石榴、蘋果既好看,又好吃,課文都說只產生愛慕之心,而沒有實際用處?”我會意地笑了,引領學生再次深入文本,師生達成共識,作者只將兩者的外表進行比較,并沒有對其進行評價。
三、大膽質疑,給學生探究學習的環境。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熱愛、理解、寬容、信任每一個學生,是和諧的師生關系,深厚的課堂友誼鮮活的體現,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主動投入,主動參與。
在教學《落花生》課中,指導學生了解插圖內容。一個學生質疑: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為什么父親來了很難得?我馬上抓揚他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住課堂中的生成點、引導學生討論,結合父親為什么難來?他來的目的是什么,表風怎起,吹皺一江春水,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
生:“父親工作繁忙,他來過收獲節的目的是和家人聯絡感情!
生:父親是做抗戰工作的,他主要是借過收獲節這一契機,教育子女做一個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生:可能是他父母離婚了,但他父親時刻關心子女的教育
……
答案真是千奇百怪,說法不一,但是它是兒童心靈的內心表白,在課堂中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想象在課堂中飛躍,創造火花在課堂中迸發。個性化靈性魅力在課堂上展現。
四、聯系生活,體味情感,在辯論中學生個性得以張揚。
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議論的空間,把學生推到前臺,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勵他們發表個性化的見解,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盡情地與課文交流對話。
師:同學們,下面教師搞一個欄目《實話實說》,你說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你想做落花生這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石榴這樣的人?為什么?根據學生見解把全班分成正方、反方,進行辯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情緒高漲,課堂高潮跌起。
生:我愿意做蘋果、石榴一樣的人。因為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激烈。只有顯示自己的才華,才能讓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生:我愿意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人,雖然默默無聞,但是“日久見人心”,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還是喜歡做事不張揚的人。
生:當今社會要有真才實學,一味地炫耀自己,豈不是一只好看的“花瓶”嗎?
生:做人應該一半花生人、一半蘋果人,既要有真才實學又要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兩全其美。
生:體現和實力同樣重要。實力代表你的本事,體面代表你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兩者缺一不可。
……
學生在對語文文字感悟基礎上,個體形成鮮明的立場,他們越辯越明白,越辯越聰明。
五、升華自我,給學生課外延伸的空間,雕琢學生的心靈世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課堂教學的拓展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的感知和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實踐者,從而讓學生的語文思維活起來,真正把課堂構建成為連接續課文和生活的橋梁,真正讓語文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課內外的結合,校內外的溝通,學科間的融合,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落花生》一文中,行文即將結束,學生理解了作者筆名“落花生”的含義后,我讓學生仿寫名人名言,談自己的感受,制作成座右銘,貼在書桌上,末尾 署上自己的理想和大名,通過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教學結束后,我布置學生課后閱讀許地山寫的文章,《空山靈雨》、《綴網勞珠》,并制作閱讀卡。再一次讓學生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緒”,這樣就讓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將學生探究對話的欲望轉移到了課外用自己的眼睛去讀。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得以同構共生。
[構建自主的新課堂--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相關文章:
2.
3.不由自主的近義詞
10.真正的感情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