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之初》原文及譯文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之初》原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之初》原文及譯文 1
《人之初》原文:
王應麟〔宋代〕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人之初》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改變。
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
人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么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人之初》注釋:
1、初:開始,開頭。
2、性:性格,本性。
3、習:習慣,習性。
4、茍:如果;假使。
5、教:教育,指導。
6、遷:改變。
7、專:專心致志。
8、宜:合適,應該。
9、幼:年幼,小時候。
10、琢:雕琢。
11、器:器物,這里指成才。
12、義:古同“儀”。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作者簡介: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經史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后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人之初》原文及譯文 2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曰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譯文
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這種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后天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習慣不同,差異才漸漸變大。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改變。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專心一致,始終不懈。
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布機上的布來教育他學習不能半途而廢。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聲名遠揚。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這是做老師的懶惰。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冬天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溫暖被窩。這種孝順父母的行為,是每個子女都應該做的。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其次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數字從一到十,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如此累計變化下去。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這四個季節循環交替,永不停止。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是以中央為基準對應確定的。水、火、木、金、土,這是五行,它們之間相生相克,起源于數理。
天干有十個,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軌跡叫做黃道,地球赤道位于地球的中央。在赤道地區,氣候溫暖至極。我們中國,位于地球的東北方。我國氣候冷暖均勻,霜期和露期隨著季節而變化。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這是中國的五大名山。古代天下分為九州,現在已經改變,稱作行省,共有三十五個。
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這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五條常道,不可紊亂。
大地所生長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于植物,遍布在水陸各處。有昆蟲、魚類、飛鳥、走獸,這些屬于動物,有的能在天空飛,有的能在地上跑。稻子、高粱、豆類、麥子、黍子、谷子,這是六谷,是人們的主要食物。馬、牛、羊、雞、狗、豬,這是六畜,是人們所飼養的家畜。
高興、憤怒、悲哀、恐懼、喜愛、厭惡、欲望,這是人的七種感情。青色、紅色、黃色、黑色、白色,這是五種顏色,是我們的眼睛能夠識別的。酸味、苦味、甜味、辣味、咸味,這是五種味道,是我們的嘴巴能夠品嘗出來的。膻味、焦味、香味、腥味、朽味,這是五種氣味,是我們的鼻子能夠嗅出來的。
匏瓜、陶土、皮革、木頭、石頭、金屬、絲線、竹子,用這些材料制成的樂器,稱為八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這是漢語的四種聲調,應該和諧協調。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 “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這十義,即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以此來表示親疏關系。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這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如今這些技藝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于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 “四書”。
《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 是不偏的意思,“庸” 是不變的意思。作《大學》的是曾子,從自身修養、治理家庭,直到治理國家、平定天下,都有詳細論述。
把《孝經》讀懂了,“四書” 讀熟了,才可以去讀 “六經” 這些深奧的書。《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號稱六經,應當仔細研讀。古代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稱為三易,內容非常詳盡。《尚書》里有典、謨、訓、誥、誓、命等文體,是《尚書》的奧秘所在。
周公撰寫了《周禮》,記載了古代六官的職掌和國家的政治制度。戴德和戴圣整理注釋《禮記》,闡述了圣人的言論,完備了禮和樂的教化。《詩經》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號稱四詩,應當誦讀。《詩經》之后,因周室衰微,孔子作《春秋》,其中寓含著對時事的褒貶,分辨善惡。解釋《春秋》的有《公羊傳》《左氏傳》《谷梁傳》。
經書讀熟了,才能讀諸子之書。要選取其中的要點,記住其中的事例。諸子中,有荀子、揚雄、文中子、老子和莊子。
通曉了經書和子書,再去讀各種史書。考察各朝世系,了解歷史的興衰。從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被稱為 “三皇”。唐堯和虞舜,被稱為 “二帝”,他們相互禪讓,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太平,稱為盛世。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他們被合稱為 “三王”。
夏朝開始實行世襲制,天下變成了一家的天下。夏朝延續了四百年,最終被商朝取代。商湯討伐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延續了六百年,到紂王時滅亡。周武王起兵討伐紂王,建立周朝,周朝延續了八百年,是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
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周朝的綱紀衰落,諸侯之間開始相互征戰,崇尚游說之士。從春秋時期開始,到戰國時期結束。春秋時有五霸逞強,戰國有七雄并立。秦始皇嬴政開始統一六國,傳至秦二世,秦朝滅亡,接著是楚漢相爭。
漢高祖劉邦興起,建立了漢朝基業。到了漢孝平帝時,王莽篡位。光武帝劉秀興起,建立東漢,漢朝共延續了四百年,到漢獻帝時滅亡。魏、蜀、吳三國爭奪漢朝天下,史稱三國,之后相繼是西晉和東晉。南朝宋、齊相繼興起,接著是梁、陳,都城都在建康(今南京)。北朝有元魏(北魏),后來分為東魏和西魏。宇文覺建立北周,高洋建立北齊。
到了隋朝,天下再次統一。但隋朝只傳了兩代,就失去了統治權。唐高祖李淵起義,推翻隋朝的戰亂,創建了唐朝的基業。唐朝傳了二十代,歷時三百年,被后梁朱溫所滅,唐朝滅亡。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為五代,它們的更替都有一定的原因。
【《人之初》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氓》的原文及譯文03-24
《氓》原文及譯文02-05
《墨梅》原文及譯文01-20
《浣溪沙》原文及譯文01-12
古原文及譯文03-23
《梅雨》原文及譯文03-24
中庸原文及譯文12-31
《詩經》原文及譯文06-08
《狼》原文及譯文08-13
《口技》原文及譯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