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案

    時間:2024-07-14 06:31:17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小石潭記教案模板七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石潭記教案模板七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小石潭記》公開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和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同學理清思路,掌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范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接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實際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同學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為坻(dǐ)

      B、為嶼(yǔ) 為嵁(kān) 佁然(yí)

      C、俶爾(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愴(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安排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⑴ 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⑵ 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⑴ 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⑵ 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籠統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示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⑶ 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身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⑴ 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良莠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良莠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解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溢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身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示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遺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需有明確的認識。

      四、安排作業

      背誦全文。

      【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良莠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記錄同游者……

      【資料鏈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發布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身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產,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于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和被貶后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創建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圣人”發明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議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并稱“韓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捕蛇者說》揭露社會矛盾,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匯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江山多嬌。入選的課文都是描寫壯麗山河的,讓學生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被貶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對于景物的描寫以及抒情方式的表達有一定的基礎,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對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學時側重于對文言詞匯、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講解,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被貶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種凄涼、憂傷的情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夠運用所學的文言詞匯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二、過程與方法:采用合作、討論、教師點撥等方法,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被貶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種凄涼、憂傷的情感。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語文教案-小石潭記。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小石潭記》。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教學設想: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2、難點: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

      二.出示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三.通讀課文。

      教師范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注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要求

      自讀: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后借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聽讀:欣賞《小石潭記》的朗讀錄音,輕聲跟讀。同時補注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伴讀:伴隨著音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四.精讀課文。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作者選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與游者相樂。”這是全文寫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又使人感到象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則從另一個角度寫水澄澈空明。“似與游者同樂”,把魚兒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寫來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掃作者被貶后郁悶沉痛的心情,而對小石潭這一奇趣感到輕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凄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補敘同游者,作為游記的結束是古代山水游記的一種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記的附文。

      五.研讀課文。

      學生4人一組,開展討論,推薦代表在全班發言。

      a.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b.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勢 )

      --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c.文章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學生活動

      有人認為書上課文插圖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請你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的理解為課文再創作一幅你滿意的插圖。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探究本文寫作手法, 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揚州的)旅游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一、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么聯系?

      【目標展示】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新知研習】

      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讀,這節課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1.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說說題文之間有什么聯系?

      參考: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沖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么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游者”等。

      2.請問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讀課文?

      參考:

      ①“動與靜”,“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凄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后來寫游魚“似與游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銷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贊嘆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請你品品文章的語言美在何處?

      4.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明確: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徹時游魚的活潑生動,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凈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后來寫“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歸納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鞏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開發旅游資源,在潭邊要修建一座亭子,請你給亭子命名,并撰寫一副對聯。

      【預習指導】

      預習《記承天寺夜游》,解決朗讀和字詞的音、形、義。

      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下見小潭” 抓住特征,描寫細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魚、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記——“記之”“同游者”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2.整體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

      4.培養學生網上搜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3.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5.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學生課下搜集、查找的有關作者及與作品相關的資料。

      2.大屏幕展示風景圖片;優美的音樂伴著清脆的鳥鳴、和著潺潺流水營造出一種優美、恬靜的`氣氛;音樂聲中教師緩緩導入(充滿人文關懷):

      同學們,請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閉上你的眼睛,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間,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聽,還有各種鳥兒鳴叫的聲音,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體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師伴音樂吟誦全文。

      2.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脈絡: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他心中抑郁、憤懣,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又使他陷入憂傷、悲涼之中。

      3.學生誦讀全文。(教師做誦讀指導)

      4.學生自主歸納一詞多義現象:

      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

      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動詞,成為)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可不可知其源(助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差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投影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游覽順序。

      2.學習作者對小石潭的入微觀察,細致描摹。

      3.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4.誦讀。

      理清游覽順序。

      a.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b.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寫出游覽順序。

      c.教師整理板書: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a.教師板書:水清、石美、樹茂,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句。

      b.明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

      樹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學生反復誦讀第二段,感受作者對小石潭入微的觀察和細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清,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的動與靜。

      大屏幕重放自然風景圖片,指導學生入微觀察,仔細描摹

      布置作業:寫作片段練習。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貼在習作旁邊

    【小石潭記教案】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案05-30

    小石潭記教案06-08

    小石潭記的教案09-09

    《小石潭記》 教案06-28

    小石潭記教案10-07

    《小石潭記》教案10-28

    小石潭記教案09-13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06-10

    小石潭記教案10-12

    小石潭記08-2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欧美日本一本二本三本 | 一级国产精品一级国产精品片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欲臀 | 亚洲资源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