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教案

    時間:2024-09-15 20:11:23 水調歌頭 我要投稿

    關于水調歌頭教案匯編9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水調歌頭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水調歌頭教案匯編9篇

    水調歌頭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聯系實際,有所啟發

      1、教學時按照“讀——品——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2.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

      3.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涵

      教學方法

      “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話……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據此,我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采用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質疑法等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由于本文內涵的豐富性和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我采用多媒體引入了大量有關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感性領悟的氛圍,為學生順利解讀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并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將古詩詞拓展到現實生活,深刻領悟詞中的感情能初步鑒賞品評名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并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準備

      flsh配樂朗讀,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ppt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創設情境

      1、欣賞美侖美奐的月亮圖“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配《明月幾時有》的輕柔笛音樂曲(為營造典雅的氣氛作準備,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學習氛圍中)

      2、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下面請大家背誦幾句吧,讓我們共同欣賞文人騷客鐘愛的“月亮”這些詩句,詩人常通過月亮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

     。ń處煹囊痪湓捑涂梢约て饘W生詩情的波浪結合舊知導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聯系舊知識,起到了對比理解、融合貫通的效果)

      二、傾聽作品,整體感知

      1、欣賞課文的音畫朗讀,說說聽完朗讀后的總體感受

     。ā皼]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對于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2.、ppt作者簡介,生平經歷,代表作品及其風格

      3、關于宋詞的基本常識,學生簡析這首詞的結構

      三、反復誦讀,走進詩詞

     。、聽配樂范讀,學生小聲跟讀,讀準字音

      2、全體同學模仿配樂范讀有感情大聲跟讀,要求讀出節奏與韻律來

      3自由朗讀體驗,并請個別學生展示朗讀,集體評議

      (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這首詞的內容)

      4、老師讀小序,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

     。ā皶x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先跟讀,后自由誦讀再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后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明月幾時有》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5、這首著名的中秋詞中,蘇軾借吟詠月亮抒發了什么情感?”

     。ìF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在探討文意之初就拋出主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時又統領全文的教學活動)

     。1)學生探討交流: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是中秋,目的是“兼懷子由”蘇軾借月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

     。2)蘇軾為何在這時會懷念他的弟弟呢?

      學生討論并展示顯示搜集到的背景資料:

      蘇軾和他弟弟七年沒有見過面了而且他們兩兄弟感情特別好他們從小志同道合,在文學上珠聯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官到黃州,蘇轍馬上上書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為他哥哥贖罪這足以證明他們兄弟情深他們的書信往來也是非常頻繁的蘇軾寫給蘇轍的詩歌多達104首,而蘇轍給蘇軾的詩歌更多,有130首

      (3)品讀詞句,你能不能從詞中找到表現蘇軾懷念子由,渴望和他團聚的句子呢?

      學生自由朗讀,并勾畫表達思念的語句,自由回答,發表觀點教師點拔追問)

      語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

      (4)、小結:通過對詞的解讀,發現蘇軾在這首詞中緊緊圍繞月亮,借助月亮抒發了對弟弟的懷念雖然,蘇軾不能和弟弟團聚,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悲觀,最后還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們發出美好的祝愿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胸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6、蘇軾寫這一首詞難道只是為了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嗎?

     。ㄟ@一問題的設計緊緊承接上一問題,層層推進,探尋作品的深層涵義)

     。1)學生探詞索句發現:從小序“兼懷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蘇軾寫這首詞還有其他目的

     。2)蘇軾還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詞中還代表什么呢?讓我們先來了解蘇軾的生平經歷

      (多媒體顯示背景資料)

      從背景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后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說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讀上片,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聯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結合注釋翻譯上片再思考

      學生交流明確:“明月幾時有”、“天上宮闕”、“瓊樓玉宇”、“高處”等都是在寫月亮月亮在這里還有另外一個更深的含義,代指朝廷

      (4)讓學生把“朝廷”代進上片,重新說說這段的意思

      學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現在的情況是什么時候?我想乘風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蘇軾想回到朝廷嗎?朝廷又如何呢?寒冷應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討論明確:蘇軾借助月亮表達了分充滿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卻又害怕朝廷中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所以說蘇軾這首詞中月亮代表了兩種情感:懷念和失意

     。6)“何似在人間?”這句中“人間”作何理解?這句詞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

      學生:雖然政治失意,但對生活的熱愛依舊遠離了爾虞我詐的官位要職,在自己貶官的卑微職位上,盡心盡責,造福一方百姓

      四、品味詩歌,體會情感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讓學生自主誦讀體會之后再討論回答)

     。ìF代的詩詞教學中,背誦理解是基礎,賞析詩句是學習的'難點,也是學生知識到能力的轉變要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

      學生1:乘著酒興,他舉杯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

      學生2:“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想象著作者端著酒杯在月下舞蹈,無拘無束,感情奔放豪邁

      2、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

      3、小結: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歸納)

      4、學生再次朗讀全詞,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語氣和語調

      五、情境說話,能力遷移

      (創設生活情境,既能學以致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對詩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親人,這時引用這首詞中哪一句祝福?

      2、你媽媽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學的哥哥,請你引用《水調歌頭》中一句詩來勸勸她你會怎么說?

      3、詩中哪一句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對話詩人,情感升華

      (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老師與學生融洽交流體驗,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體驗)

      1、用心聆聽王菲歌曲《但愿人長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樣的畫面?(再次回到詩詞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現)

      2、讀完這首詞,你有何啟示?(學生結合自身體會,談出一種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過時間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

      4(《望月》的曲聲漸起,“望著月亮的時候,就想起你、、、“婉轉而感染人的樂曲,將對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對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師誦讀:(投影)你,從遙遠的北宋走來,衣袂飄飄,把酒問月你留給我們的何止是這幾個名句呢?你像我們一樣刻苦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你也買了房子——“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卻又“驚魂未定,夢游縲紲(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剛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你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你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你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有人這樣總結你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學生集體誦讀:

      啊,蘇東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卻能以你廣闊、博大的胸懷一一化解,為后世留下一個光輝的形象

      七、內容遷移和寫作實踐

      1、將《水調歌頭》改成現代詩歌

      2、課后隨筆《我眼中的蘇軾》

      3、閱讀蘇軾的《念奴嬌?赤璧懷古》《赤璧賦》

      (尊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讓其自主選擇,關注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培養生語文素養服務)

      教學反思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讓閱讀成為自由的夢?新課改探索了多年,這些問題,依舊困擾著每一個語文老師,本篇教案,試圖突破傳統的以知識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把文本僅僅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載本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拓展學習空間,打通課內與課外的聯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嘗試

      回顧備課過程,我想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作為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而非一味地依賴教參、教案在查閱、鉆研教學參考資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對文本的獨立鉆研,有了對文本獨立鉆研,才會知道教材最動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難的是什么,能夠開發進行的能力訓練是什么教師鉆研教材的過程,往往就是教學方案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在解讀文本時首先要求自己擷取該詞的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其表達形式,力求創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己的收獲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水調歌頭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詞的文學常識,理解詞句的含義,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讀——悟——賞。

      3、情感與價值觀:理解詞人超然達觀的思想,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語句,了解詞意,體會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話訓練

      2、欣賞音樂《但愿人長久》

      3、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4、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朗誦全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注意畫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詞語,或不太熟悉的'詞語。

      2、指名朗讀,齊讀。

      3、本詞的上片和下片都寫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詞句,感悟主題

      1、找出你最感興趣的詞句讀一讀,并說一說其中所蘊涵的感情。(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語句,為什么?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為什么?最能激發你聯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詠誦的僅僅是天上的明月嗎?

      四、表情朗誦

      1、體會語氣、語調,背誦。

      2、分組比賽。

      五、拓展訓練

      積累有關“詠月”的古詩名句。

      六、小結

      由學生小結學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師補充。

      七、布置作業

      寫一篇詩詞鑒賞。談談自己的理解,能寫多少算多少。

      附: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蘇軾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圓月 襯托離別

    水調歌頭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懂、背誦這首詞。

      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傳統意識中,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不知道同學們在往年看中秋圓月時有何感受?今天,我們不妨來欣賞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賞《水調歌頭》

      1、 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全班齊讀

      3、疏通全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ㄉ祥牎聦懢;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訓練

     。1)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么?

     。4)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學生總結

     。1)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三、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

      根據下文開頭,發揮豐富想象和聯想,續寫文章。

      金秋十月,夕陽西下。一老農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邊抽著煙,一邊浮想聯翩……

    水調歌頭教案 篇4

      教學設想: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 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 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層次:

      一、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名句重讀,讀懂詞情;

      四、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一、教學導入

      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么。

      二、誦讀品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

      3、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后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后。

      教師預設穿插問題:

     、俳庾x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賞析并誦讀上闕中的前幾句。(補充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②重點理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以“不關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句的對話練習,來充分理解懷子由的離愁別緒。

     、邸凹妗弊指嬖V我們作者舉杯對月,還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沒有介紹,下面老師也給大家讀一次《水調歌頭》,你從詞中去發現。(配樂朗誦)

     、苜p析上闕,抓住“不知” “歸去”讀懂詞人借月懷的內心祈愿,從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后的愁苦與幽憤。

     、葑髡呤欠褚恢毕萑脒@樣的幽憤與傷感中?從哪些詞句中可讀出來?(古難全;但愿)

      重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

      (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并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體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給大家。

      比較詩句: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唯愿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里。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問:比較中發現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來《水調歌頭》的問月、舞月、愿月是從“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詩中繼承而來,借月亮來抒懷的詞作中它確是屬于頂峰之作了。)

      2、同學們,這讓我想起評論家周嘯天的一句話:“向上看一首詩的繼承,可知推陳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詩的影響,則可見其衣被百代之力!痹~中的更妙處且不論說,就來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币卤话俅械谋皇莿釉~,該讀披,披及的意思,換一個成語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過它為什么會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嗎?

      (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一位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的文人留給后人的溫暖與美好,慰藉著千年來普天下不得意與離恨的人,超脫的靈魂裝著美好的東西就會永世活著。)

      3、評述中接著還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個或幾個方面給后世之人以啟發!

      這就是說好的作品能讓我們更好更多地讀出自己所思所悟的東西。

      (借余光中的詩句脫化一下,來對名句說出你的味道與理解……)

      師:點撥長久與嬋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

      挑起回音裊裊…… 我明白

      ————————————

      ————————————

      4、詞讀到現在,你肯定相信一種評價了——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鼻Ч沤^唱的中秋月詞作,用你共鳴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來讀讀這首東坡詞——《水調歌頭》,能背誦就更好了。(配樂朗誦)

      五、結束語:

      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遇,讓我們都能從心底生發出一個真誠的聲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

      水調歌頭

      蘇軾

      月

      懷子由 離愁別恨

      嘆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諦 超然高格

    水調歌頭教案 篇5

      一、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二、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導語: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ǘ╊A習檢查。

      1、給紅色的字注音。

      宮闕(què)玉宇(yǔ)

      朱閣(gé)綺戶(qǐ)

      無眠(mián)嬋娟(chán juān)

      2、范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ㄋ模┰娫~賞析。

      1、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看屏幕,并對照課本的注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里指月光。

      2、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系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著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里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焙汀迸@煽椗眻D。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眻D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系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魳沸蕾p。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1、播放鄧麗君的MTV“但愿人長久”。

      2、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于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ㄆ撸w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布置。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調歌頭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配樂范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并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復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情景教學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詞)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勾新月會讓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們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學們能調動積累,說一說我們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回答)那么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范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b.上闕中哪兩個字最能體會作者對明月的向往?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又是哪兩個字把蘇軾帶回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體會作者感情起伏

      c.下闕中由中秋圓月聯想到什么?哪兩個字最能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憂傷情懷?又是哪兩個字把筆鋒一轉,聊以寬慰,富有哲理?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

      d.上下闕的聯系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并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發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并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賞析美術作品、書法、繪畫,融合音樂,激發學生別出心裁讀古詩,并教育學生熱愛古詩詞

      2.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系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水調歌頭教案 篇7

      1教學目標

      1、 通過“品讀、研讀、賞讀等一系類的活動,把握詩歌意象,進而了解詞中的意境。

      2、聯系作者身世處境,結合詞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并學習蘇軾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2學情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望月懷人之詞,詞人形象的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藝術境界。詞人深掩內心的郁憤,仕途上的`失意悵惘,大醉之后的曠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螂[或現,借助明月這一意象,表現出來,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全體學生對本課的閱讀興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討方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主動質疑,教師在其中擔導讀、歸納、點評的任務。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

      3重點難點

      1、通過“品讀、研讀、賞讀等一系類的活動把握詩歌意象,進而了解詞中的意境。

      2、聯系作者身世處境,結合詞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一,導入

      1,放音樂,王菲翻唱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渲染氣氛,使學生沉浸在詞所創造優美意境中。

      2, 學生齊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感受內容。并請學生描繪詞中畫面。整體把握

      活動2【講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二、研讀詞前小序, 思考以下問題。{小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個字最意蘊豐富?讓我們窺見到詞的基本內容。

      學生展示,教師指導

      三。品讀上闋 ,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1、“我欲乘風歸去”中的“歸”字應該怎么理解。

      2、“寒”字怎樣理解?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冷嗎?

      從“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顯示了此人怎樣的心理變化?

      以上過程中學生展示,教師點撥、指導。

      四、品讀下闋,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1、對“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句話用藝術化的語言進行擴展再創作,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富有哲理,請你聯系現實,結合事例。寫一段話進行解讀闡釋。

      解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蘇軾一樣的心境呢。

      以上過程中學生展示,教師點撥、指導。

      五、賞讀全詞、把握全作者感情脈絡,小結全詞

      詞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請用四個詞語依次描述。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這首望月懷人之詞。形象的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藝術境界。蘇軾官場的失意悵惘,深藏內心的郁憤,大醉之后的曠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或隱或現。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讀來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所謂“余詞盡廢”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活動3【作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六,布置作業

      把《水調歌頭》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詞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當的敘述,生動的描繪,很好的融入作者或顯或隱的情感。

    水調歌頭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一、通過朗讀,了解詞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二、通過品味,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重點:

      朗讀并學會通過想象感悟詞的意境。

      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圓夜》MTV。

      師:首先讓我們來聆聽一首優美的歌曲。(播放音樂)

      同學們如果熟悉的話可以跟著哼唱。

      師:優美的音樂能喚起人的情感,帶給人以美的感受,當我們沉浸在這優美的旋律中,你的頭腦中首先浮現出一個什么形象呢?

      生:月亮。

      師: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花好月圓人團聚,月亮的圓缺,給了我們無限的思念。明月與詩詞好像天生就結緣,明月激發詩興,詩詞隨明月而發,相伴而留香千古,在眾多詠月的詩詞中,蘇軾的《水調歌頭》被公認為中秋詞中的絕唱,這節課我們就來鑒賞這首詞(板書課題)。

      二、美讀意境

      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熟悉文本,讀的瑯瑯上口,讀出情韻。

      1、聽讀感受意境。

      2、練讀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你的體會、你的個性。

     。场⑴錁纷x在古韻悠揚的樂聲中,學生吟誦,讀出感情。

      三、走近蘇軾

      所謂知人論世,讀蘇軾的詩詞,一定要了解蘇軾其人,解讀他當時的背景。在學生先前預習、查找的基礎上,通過投影打出蘇軾與本詞有關的經歷: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從21歲中進士到現在(1076年)已20年,其間,父母相繼過世,妻子早逝,與弟弟蘇轍6年未見,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貶官。

      我們學過的蘇軾作品有: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記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積水空明。

      《赤壁賦》(《核舟記》提到)。

      四、質疑賞析

      上片的學習主要質疑,下片的學習重在欣賞。

      學貴有疑,善于提出問題是學習思考深入的結果。在賞析時,我先請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方面提出疑問。

      學生圍繞作者的心理活動,抓住三個動詞進行提問。

      問了什么?幾時有?是何年?問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態。

      欲:詩人想干什么?乘風歸去。詩人飛天的渴望是對天上的想象,是瓊樓玉宇的美好,是一個出世的夢,是一顆玉潔的心靈。

      恐:因為天高而擔憂摔的重,因為擔憂高處不勝寒而郁結。

      學生的創造性質疑在于問了這樣一個不被人關注而又很有探索價值的問題:詞的首句為什么把句式進行調換?

      從做學生到做老師,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問題。這就是學生的發人所未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按意思,句式確應為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問題不能不討論,于是討論熱烈展開,思路漸漸明確:句式調換,是為了強調詞人的疑問,渲泄詞人的感情,至于向誰發問,因為不需要回答,顯得不十分重要。問在開篇,給人以爆破般的感覺,充滿氣勢的力量。

      學生還抓住字詞進行質疑,這種微觀的問題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學生問:為什么說歸去而不說去?

      學生在討論中出現了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是偏義復詞,歸義已虛化。歸去就是去。

      師: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鈴》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第二種意見認為,歸可能是襯詞,湊足音節的。因為詞是按律而唱的?梢該Q為我欲乘風而去。

      師: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歸去,是否另有含義呢?換個角度,從作者的心境考慮考慮。

      第三種意見認為,歸涵義深厚。老師誘發到:蘊含著哪些深意呢,你們能否品味品味?

      生1:詩人把月宮當自己家鄉,到月宮就像回家一樣,所以說歸去。

      生2:說歸去,仿佛詩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說歸去,我感到了詩人在人世受壓抑,憂愁煩惱。

      生4:天上瓊樓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僅美麗富饒,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騰格爾唱的《天堂》。(師:能唱兩句嗎?)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哎耶,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哎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師:天堂就是我的家鄉,所有要歸去。)

      生6:詩人所營造的月宮,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蘇軾理想的精神歸依之所。

      另有學生質問:影子為什么是清的,難道還有渾濁的影子?這什么意思?

      通過師生互動,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獨的影子。因為,清還有寂靜的意思。作者遠離故鄉和親人,中秋團圓時節,孤身仰望明月,顧影自憐。所以清影是說自己孤獨寂寞的身影。同是見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飲了酒,李白是舉杯邀明月,蘇軾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滅,虛幻的美是不真實。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擊,心里越孤單,越覺寒冷。大學士高高在上,終遭貶。想逃避,但終究回到人間,表現了詩人執著于人間,留戀人間的溫暖,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去也為月,留也為月,都是月亮惹的禍。

      在下片的欣賞中,首先欣賞詞人對月移過程的描寫。

      描寫人間的月色,通過三個動詞來展現:轉、低、照。

      1、用最美的語言描述月移過程:月光慢慢轉過了翠閣紅樓,輕輕灑進了雕花的門窗,脈脈照著不眠的離人。

      2、這句暗含的真實意思是什么?

      賦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說明望月時間之長,思念之深。與天上的瓊樓玉宇相比,人間也是朱閣綺窗,富貴華麗。暗含著還是人間好。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月時圓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怎樣欣賞?我啟發學生憤悱:勸月不要有恨,實際月亮有恨,詩人也有恨,恨什么呢?

      月不懂人情,人離你卻圓。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無常。恨世事的難料。我與弟弟分別這么久,卻不能像月亮一樣團聚,這讓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澆愁卻愁更愁,月亮卻又明又圓。這也是我無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禍,都是你的錯。詩人對月的怨恨越深,越說明他對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還欣賞詞人曠達語嗎?請找出來體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有聚有散,有離也有合,就像天有陰有晴,月有圓有缺,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與其煩惱,不如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 ,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學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賞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這是詞人的詩意想象,也是詞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親愛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雖然遠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輪明月嗎?我們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長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賞析了詞后,總有散的感覺,這就要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統整全詞內容,我設計的是:假如你是蘇軾,你怎么向我們說詞的內容。

      我把酒對天發問:明月,你從何時就有了?在你美麗的宮殿里,現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駕著風,像個仙人,飛到瓊樓玉宇的月宮中去。我又擔心月宮太孤寂清寒,于是我決定留在人間,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宮哪里有人間這樣有樂趣。

      月光慢慢轉過了翠閣紅樓,輕輕灑進了雕花的門窗,脈脈照著不眠的離人。月亮,你該不會故意跟我們過不去吧,為什么偏偏在人們別離之時圓呢?這豈不是加深了人們離別的愁苦嗎?雖然你的陰晴圓缺總是與人世的悲歡離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陰晴圓缺是自然現象,我們的悲歡離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的。我想借你表達一個美好愿望──祝每個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滿滿地生活,縱然遠隔千里,只要能共享這一輪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聽唱會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調歌頭》flash,學生通過詩畫唱,再悟詞境。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有學生隨著跟唱。聽唱跟唱后,學生朗讀體會意境。

      大家已經整體感知了詞的內容,同學們不妨暫時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設想自己就是蘇軾,仕途坎坷,被貶密州,思念親人,不能相見,中秋之夜,獨飲月下,此情此景,讓我們插上聯想與想象的翅膀,動情地朗誦《水調歌頭》。

      六、述說感悟

      學生學了這首詞后,有怎樣的收獲呢?我要求學生用這首詞里,有一種 在里面的句式說感悟。

      有一種思念在里面:看月圓,思念與弟弟團聚。

      有一種苦悶在里面:歡飲達旦,大醉,借酒澆愁;對人間不滿,想乘風歸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傷愁苦。

      有一種豁達在里面:在人間受排擠,但他還是覺得人間美好,天上瓊樓玉宇何似人間朱閣綺戶、平安生活。是他豁達的心化解了滿腹的苦悶。

      有一種祝愿在里面:祝愿每個人平平安安,長長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種哲理在里面:人生悲歡離合在所難免。

      有一種浪漫在里面:詩人端起酒杯問蒼天。在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與之對話的對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現了蘇軾的豪放與浪漫。

      有一種矛盾在里面:他既向往月宮,又擔憂想那兒的寒冷;既想擺脫人世的煩惱,又不忍心離去。表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種線索在里面:詞以月貫穿,句句寫月,創造出明月一般皎潔的意境。

      有一種文采在里面:擬人、反問、句式倒裝,抒情、議論、想像、美麗的傳說,共同成就了這首詠月絕唱。

      有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里面:詩人對無情的月亮寄寓了無限的深情,營造了凄清而優美的意境,既抒發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達了人生哲理,還創造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使我們見月就產生這種情感體驗。

      同學們已被蘇軾不凡的才氣與豁達的個性所感染,也讓我們更加喜歡蘇軾,更加喜歡他的詞,現在就讓我們飽含著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誦這首詞。

      七、借月許愿

      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古人望月產生了無限的遐想,表達了無限的情思,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讓我們也來許個心愿:

      好花常開,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團圓幸福。

      祝每個家庭和和美美。

      祝兩岸早日團圓。

      你們的祝愿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愿你們的祝福早日變成現實。讓我們在漫漫的人生長路上,笑對人生,做一個最好的你!

      【教學點評】

      楊先武老師執教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安徽省新課程典型課例被拍成光盤,其教學的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創設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通過《花好月圓》MTV導入,渲染情境;通過范讀,榜樣引路;通過音樂伴讀激發學生讀詩的欲望;通過古詞新唱,感悟詞的意境。學生陶醉其中,隨意跟唱,不經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傳遞著作者之情,感染、喚起學生的激情。

      二、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

      聽讀、評讀、自由初讀、邊讀邊查、探討研讀、自練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范讀,最后的本課小結,也以師生齊誦全詞而代之。整個教學過程的起承轉合、思研議結,縱究橫拓,都始終扣在誦讀──理解這根主軸上。緣起于讀、發散于讀,領悟于讀,歸結于讀(情感體驗與體現)。為語文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讓讀走出峽谷,多層次、多種形式的靈活運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鑒的范例。

      三、隨機點撥,相機誘導

      討論到聯想和想像的時,聯系到學生學過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講歸去時,引用騰格爾唱的《天堂》。為理解詩人對人世的熱愛引用《還珠格格》主題歌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引導多是隨學生之意的商量、探討,隨課文之意的設疑、設境。如即時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禍,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詞,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學生的感悟

      學生暢意的讀,詩意地說感悟,理解詞的內容時,問學生假如你是蘇軾,你會怎么說?總結時,要學生用有一種( )在里面的句式來說,富有創意。最后讓學生借月傳情達意,寄托美好心愿,學生表達了強烈的真誠情感,又與詩人一起共鳴,從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水調歌頭教案 篇9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

      有關常識:

      詞,詩歌的一種,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樂章”、“歌詞”等。詞按字數的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至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大類。按詞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詞只有一段的叫“單詞”,二段的叫“雙調”,三段的叫“三疊”,四段的叫“四疊”。詞的段落叫“闋”或“片”,從上片到下片講究銜接貫穿,意思前后相承,叫“過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換頭”或“過變”。依照已有的詞調寫的叫“填詞”或“依聲填詞”,自己譜曲自己寫詞的叫“自度曲”,《揚州慢》屬后一類。詞常見有“令”、“引”、“近”、“慢”的分別,“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稱“近拍”,相當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稱,指節拍較慢,聲調延長。慢詞的字數較令、引、近的詞字數要多些。宋代詞風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為“詞為艷科”、“詩莊而詞媚”,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律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辛為代表,主張“以詩為詞”、“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故為豪放不羈之語”,格調高昂、取材廣泛。

      朗讀全詞,疏通文字。

      1、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2、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二喬”。“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 “小 喬”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指曹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二喬”擄為己有的典故。

      3、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強虜”,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和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討論分析課文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與父蘇洵、弟蘇轍進京,并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號稱“三蘇”。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構成文字獄“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詞意境和風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詞不糾纏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歡寫那些春愁秋恨的濫調,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詞的柔靡纖細的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出健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實追求解脫的老莊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心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47歲,自覺功名事業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聽讀課文的錄音。

      講讀上片。

      1、正面描寫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

    字詞



    特點



    角度



    修辭



    基調





    險怪





    夸張



    豪邁奔放



    穿



    高峭





    洶涌





    比擬





    水石相擊





    狂瀾奔騰





    比喻





    水色純白





      3、赤壁之景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姿態、聲音、色彩,無不逼真,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并暗寫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豪杰們的雄姿,表現了作者的豪邁奮發。

      4、一、二、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有誰說說它的好處在哪里?

      詞一開篇就境界開闊,氣象恢宏,大江東去,淘空一切,“浪”怎能沖洗千古風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無數杰出人物在詩人的視野里都如滾滾長江水一去不復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寫赤壁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極巧,點明此處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詩人只是借此抒發感情,并不想做考據家。

      6、上闕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土。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猛張飛一聲斷喝長板陂上,俊呂布方天畫戟無人能敵,諸葛亮運籌帷幄世所難當。在諸多英雄中,作者選擇了誰作為詠誦的對象?

      7、學生齊讀上片,體會景中之情,總結內容。

      描寫赤壁景象,引起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講讀下片。

      1、閱讀下片前六句,討論刻畫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

      描寫了周瑜雄姿英發風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喬初嫁”美人襯英雄,寫盡俊偉風姿。據史書記載,喬玄把自己美麗的次女嫁給周瑜,不久吳主孫權又拜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周瑜才二十四歲。突出地表現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業的形象!坝鹕染]巾”,描寫周瑜手握羽扇,頭戴綸巾,從容閑雅,一派儒將風度。“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氣概。

      “故國神游”,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這種向往在兩鬢斑白功業無成的現實面前變得可笑。“多情應笑我”是倒裝句,須解作:應笑我多情。

    項目



    周瑜



    蘇軾



    年齡



    24歲



    47歲



    婚姻



    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職位



    東吳都督



    團練副使



    際遇



    功成名就



    功業未就



    基調



    感奮



    感傷



      2、怎樣理解這一矛盾(感奮與感傷)?

      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對人生的虛無態度。

      本首詞是詞人經歷了烏臺詩案,幾乎被殺,幾經周折被貶黃州,“魂飛湯火命如雞”,經過這樣的憂患被貶到黃州來,他內心有他的憂患和悲慨,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但是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他把這種悲慨融合在開闊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之中,“奮”壓倒了“傷”。本首詞主要表達了詞人悲慨之中的曠達和豪放。對周瑜的追述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ā笆耪呷缢狗颉,人生美好卻短暫,于是有人嘆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時行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有人借酒消愁,“與爾同消萬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場游戲一場夢”。那么,蘇軾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人生如夢”,英雄人物,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著?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4、朗讀下片,總結。

      下片第一層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比較閱讀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歸結這兩首詞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詞的特征。

    角度



    特點



    思想



    積極、樂觀



    意境



    高遠、壯闊



    風格



    奔放、灑脫



      附錄:歷代評論家對本首詞的評價和相關資料:

      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些魅力來。

      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構建者。 《蘇東坡突圍》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前奏已經奏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誕生。 《蘇東坡突圍》

      一個人是要在憂患艱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葉嘉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烏夜啼》(只有悲哀沒有反省和超脫)

      舉杯邀明月,對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飛揚)

      水調歌頭蘇軾

      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業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此詞是蘇軾41歲時所作,當時蘇軾與其弟蘇轍已經六七年不見了,他們之間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2、 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上闋----望月(寫景)

      下闋----懷人(抒情)

      3、 上闋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風、清影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4、描寫虛景運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宮生活是怎樣的?

      想象。月宮生活幸福美滿,不知“今夕是何年”,沒有煩惱,想要“乘風歸去”,美妙圣潔,“瓊樓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悶,是超塵出世的消極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對人間生活的留戀和熱愛,是超然達觀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闋是作者“遁世”與“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戰勝了遁世思想。

     。1)、 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懷子由” 體現在詞中哪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出了什么?

      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水調歌頭教案】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教案07-28

    《水調歌頭》教案07-25

    《水調歌頭》教案07-18

    《水調歌頭》教學教案11-02

    水調歌頭課堂教案09-26

    蘇軾水調歌頭教案09-07

    水調歌頭教案15篇09-17

    水調歌頭教案(精選10篇)05-24

    《水調歌頭》教案(15篇)06-27

    精選水調歌頭教案4篇09-2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DVD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亚洲一级影视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