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節日詩詞中的民俗活動課教學設計文案
【適用年級】
中、高年級。
【設計意圖】
日常教學,我們總是將古詩詞定位于文學作品,從經典的意義進行學習、探討。其實我們不妨換一種角度。比如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中,詩人都會吟詩作賦,像王安石的《元日》,就將過年的民俗用寫實性的畫面一幅幅呈現,具有其獨特的風貌。如果我們從民俗這個角度切人,節日詩詞教學也會別開生面。
【教學目標】
1.以各種方式熟讀三首節日詩詞,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尋找古詩詞中的民俗,初步感知文學作品里的紀實功能。
3.在今、古的比較中了解傳統習俗的來源與變遷,整理成小論文,滲透研究意識。
【教學過程】
一、辨析“元”
1.出示“元”的5種解釋:
。1)開始,第一;
。2)為首的;
(3)構成一個整體的;
(4)朝代名;
。5)我國的本位貨幣單位。
師:想一想,《元日》中的“元”是哪一種解釋?具體指農歷哪一天?元旦呢?請找出與其他4種解釋相對應的詞語。
2.從元日開始,按時間順序回顧我國的傳統佳節。學生嘗試誦一誦、背一背相關詩詞。
3.師:古時的中國人究竟怎樣過春節呢?我們先到《元日》中尋一尋,覓一覓。
二、讀《元日》
1.讀通詩句,體會古詩的節奏美。
2.利用注釋,將《元日》譯成一小段文章再交流。
3.師生和詩,體會一唱一和的樂趣。
4.借用《好日子》的曲調,師生表演唱《元日》,將古詩變成可想象的畫面和可感受的氛圍。
三、《元日》中的民俗
1.從《元日》中尋覓古人過年的習俗(炸爆竹,喝屠蘇酒,貼桃符),猜一猜這些習俗的來歷。
2.補充閱讀材料(《炸爆竹》《喝屠蘇酒》《貼桃符》),了解民俗的來歷。(語文教案 )學生閱讀時將自己覺得新奇的地方做上記號,寫上批注。
3.補充老舍《老北京的春節》片段,學生比較閱讀。
4.完成表格。
師:這些詩作不僅文字美、畫面美,還具有紀實功能。
四、詩詞中的慶典
出示《青玉案 元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及小組合作學習提示:
(1)借助注釋把握詩詞大意。
(2)用感興趣或自創的方式吟誦《青玉案元夕》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直至會背。
。3)尋找詩詞中元宵節或重陽節的習俗,做記錄。
(4)查找并求證這些習俗的來歷及變遷。
(5)了解并比較今天這兩個節日與古時的相同與不同,思考發生變遷的原因有哪些。
五、階段成果展示
1.各小組用獨創的形式誦讀詩詞。
2.展示各組對元宵節、重陽節中民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感受詩詞的紀實作用,體會民俗的源遠流長和與時俱進。
3.各小組討論、拓展接下來的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成果。
六、整理成文
1.按各小組的討論結果,繼續查找、積累、分析有關傳統佳節的詩詞及材料,尋找其中的民俗,進行比較研究。
2.完成小論文《節日詩詞中的民俗與今日之比較》。
3.小論文評選,設等級獎鼓勵,出一冊班級《節日詩詞中的民俗》研究?。
【節日詩詞中的民俗活動課教學設計文案】相關文章:
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意象教學09-17
《邊城》中的民俗事象04-11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7-31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7-20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09-02
鄉愁余光中教學設計09-09
余光中的《鄉愁》教學設計06-13
詩詞《錦瑟》教學設計(精選7篇)08-29
論《邊城》中的民俗事象06-22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及板書設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