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采桑子》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以輕松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穎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下面是關于歐陽修《采桑子》的內容,歡迎閱讀!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注釋
①西湖:原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晏殊、歐陽修、蘇軾都在潁州做過太守。歐陽修晚年時期退休后住在潁州,寫了一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的是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③漣漪:指的是水的波紋。
譯文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賞析
潁州(今安徽阜陽)西湖在先秦時即已形成,唐代漸成風景名勝。宋代潁州為東京汴梁的畿輔之地,為南北漕運和商旅要道。從宋仁宗慶歷年間起,晏殊、歐陽修、呂公著、蘇軾、趙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潁州,潁州及其西湖遂不斷見于文人筆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穎之念未嘗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于文字也”(《思潁詩后序》)。并與梅堯臣相約,買田于潁,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后詩十余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于穎者非一日也” (《思潁詩后序》)。數年后,終于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愿歸居潁州。這組《采桑子》從不同側面描寫了“水深莫測,廣袤相齊”(《正德潁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從中折射出歐陽修掛冠退隱后從容自適的閑雅心理。
歐陽修的這首詞是《采桑子》組詞中的一首。描寫四季風景是歐陽修《采桑子》組詞的重要內容。這首名列第一,寫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風景與心情,動感與靜態,視覺與聽覺,兩兩對應而結合,形成了一道流動中的風景。全詞以輕松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潁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以“輕舟”作為觀察風景的基點,舟動景換,但心情的愉悅是一以貫之的。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上闋主要寫的是堤岸風景,筆調輕松而優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將休閑的意思委婉寫出,因為是短棹,所以輕舟緩慢而悠閑地飄蕩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賞兩岸春色。“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兩句寫足由湖心經水面到堤岸,再整體向遠處推進的動態畫面。而“隱隱笙歌處處隨”一句又從聽覺的角度將西湖的歡樂情調刻畫了出來,“隱隱”和“處處”都凸顯出輕舟的流動感。
下闋的視點收束,主要寫“綠水逶迤”。過片寫水面平滑,“無風”二字為樞機所在,蓋正因無風,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覺船移”,其間不僅有詩情,而且合乎邏輯。結拍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為這一趟悠閑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大概沙禽久已習慣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輕舟帶來的小小漣漪,就足以驚起沙禽而掠岸飛過。視點也因此由近到遠,再向高處延伸,將立體而富有動感的西湖呈現在讀者面前。全詞以輕舟的行進為線索,漸次寫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將游人之悠閑意趣融入其中,輕舟短棹、綠水芳草、游人笙歌與驚飛沙禽,“西湖好”在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全詞描繪了春日的潁州西湖,景色是那樣引人入勝,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水面波平如鏡,不待風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動。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 、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一、基本信息
《采桑子》是詞牌名,雙調,正體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唐教坊有大曲《楊下采桑》,《采桑子》大概是從該大曲中截取一遍而成,也稱 “摘遍” ,另有別名《丑奴兒》《丑奴兒令》《羅敷媚歌》《羅敷媚》等,調名可能取自漢樂府《陌上桑》“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五代和凝的《采桑子(蝤蠐領上訶梨子)》被認為是創調之作 。歐陽修共創作了十三首《采桑子》,其中前十首為專詠潁州西湖風光的聯章組詞,后三首則是抒發身世感慨的作品 。
二、創作背景
歐陽修晚年退居安徽潁州西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年),歐陽修移知潁州,對潁州的風土人情極為喜愛,“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 。二十二年后的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 年),歐陽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歸居潁州。從 43 歲至潁州到 65 歲歸潁定居,歐陽修在潁州居住了 3 年多,對潁州感情深厚。晚年致仕后,他時常游覽潁州西湖,或結伴同游,或獨自前往,充分領略了西湖的山水風光,遂將西湖風物之美和對西湖的喜愛訴諸筆端,寫下了《采桑子十首》 。
三、作品賞析(以第一首為例)
(一)原文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
(二)賞析
上片:以 “輕舟短棹” 開篇,點明作者與友人正乘船出游,營造出悠閑愜意的氛圍。“西湖好” 是這組詞的標志性起句,奠定全詞對西湖贊美之情的基調。接著描繪西湖春日美景,“綠水逶迤” 展現春水碧波蕩漾、湖岸蜿蜒之態;“芳草長堤” 則呈現出春天堤岸上花草繁茂的生機畫面。“隱隱笙歌處處隨” 一句,從聽覺角度入手,柔和的笙簫音樂隱匿在春風中,隨著船的行進,仿佛無處不在,讓讀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熱鬧與歡快,視覺上的芳草碧波與聽覺上的笙歌裊裊相互映襯,使西湖的春日更具感染力 。
下片:著重刻畫西湖波平如鏡的靜謐景色。“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水面無風,波平如鏡,光滑得如同琉璃,船行于其上,舟中之人甚至感覺不到船在移動,既體現了春波的平滑,也反映出詞人沉浸于西湖綺麗風光而忘卻外物的狀態。“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行進的船雖平穩,但仍會留下細微痕跡,小船劃過湖面,驚起沙洲上的水鳥擦岸飛起,這一動態描寫打破了湖面的平靜,動靜結合,為畫面增添了意趣,使西湖景色更加生動鮮活 。
四、藝術特色
化整為零的構思:按照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將潁州西湖美景分成若干單元,每一首詞從不同角度描繪西湖,如選擇 “春深雨后”“群芳過后”“清明上巳”“荷花開后”“殘陽夕照” 等不同時刻展現西湖之美。這些單元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共同構成西湖整體風貌。例如第一首描繪春日泛舟游湖之景,第三首寫畫船載酒游湖的場景,雖著眼點相似,但內容有別,讓讀者能從多方面領略西湖魅力 。
動靜結合的描寫:部分詞作側重于靜態描寫,如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具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描繪出風清月白的夜幕下,西湖如瓊田般晶瑩,鷗鷺閑眠的靜謐畫面;同時又以管弦聲響、風吹水面等動景襯托,使畫面富有生氣。有的則側重動態描寫,像第一首中船行驚起沙禽掠岸飛,在動態中又凸顯出湖面原本的平靜,動靜相互映襯,營造出優美的意境 。
平淡清新的風格:歐陽修詞風經歷了從麗柔婉到平淡清新的轉變。《采桑子》組詞為其晚年作品,風格淡雅清新。如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雖寫暮春群芳凋零之景,但詞人以淡定心態看待,雖有寂寥卻不傷感,呈現出一種經歷人生坎坷后的淡定與超脫,展現出 “豪華搖落見真淳” 的境界 。
五、名家點評
近代夏敬觀評價:“此潁州西湖詞,公昔知潁,此晚年居潁州所作也,十詞無一重復之意 。” 肯定了這組詞從不同角度描繪西湖,每首都有獨特之處。
近代陳寅恪指出:“歐陽修工于靜景,《采桑子十首》可謂其晚年一大力作 。” 強調了歐陽修在這組作品中對靜態景物描寫的高超技巧 。
【歐陽修《采桑子》】相關文章:
采桑子歐陽修06-23
采桑子 歐陽修09-08
歐陽修采桑子09-29
歐陽修的采桑子09-15
《采桑子》歐陽修11-25
歐陽修采桑子古詩05-30
歐陽修《采桑子》習題12-08
歐陽修的采桑子翻譯10-06
歐陽修的采桑子的意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