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及反思

    時間:2024-10-08 03:23:56 登鸛雀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登鸛雀樓教案及反思

      教學目標:

    登鸛雀樓教案及反思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17登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準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guàn。

      3、解題。

      “登雀樓”就是登上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這首古詩我們早就會背了,但現在我們放在課文中進行學習,大家覺得現在的要求是什么?(要會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誦;要了解它的意思;要會寫)

      二、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2、由于學生已經能背誦,所以直接出示不帶拼音的課文,指名讀。

      三、理解詩句

      1、 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 出示課文掛圖。

      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

     、诖饐枴T娙嗽雀樓上看到什么?

      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你怎么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雀樓上還看到什么?

      ③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 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

      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僭娋渲斜硎緞幼鞯脑~(依、入、目、上、盡、流)。

     、谠娋渲斜硎绢伾脑~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生字詞,能背誦古詩。

      2、完成相關的鞏固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入 欲 窮

      指明讀上面的字。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

      (1)指名分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1、指導書寫。

      2、學生練習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 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層樓。 (   )

      課后反思: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想,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于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后兩句的基礎,后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這樣的教學,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登鸛雀樓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經典教案11-11

    登鸛雀樓教案08-27

    登鸛雀樓的教案09-25

    登鸛雀樓教案06-12

    登鸛雀樓教案08-02

    《登鸛雀樓》教案08-31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6-25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08-07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7-20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10-1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人精品婷婷香蕉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成a人片在线高速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