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及故事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1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古老的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漫長演變,發展成了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楷體。漢字共分成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幾類。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由清朝的一個學者王懿榮發現。早期的甲骨文主要是線條構成的圖畫,均勻而優美;后來逐漸演變成由字的筆畫構成的圖片,這是當代漢字的基礎。
在商、周兩朝,甲骨文漸漸地變成了金文。西周時期,鑄青銅器并用銘文記載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被皇親貴族廣泛應用。又因金文盛行時青銅器的造價十分高昂,所以留存至今的并不多見。
再后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統一了貨幣和文字。當時的秦國以小篆作為文字。爾后,一個名叫李斯的人以小篆為基礎,又發明了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簡化了漢字,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因此被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現在的漢字可作為習字的楷模,所以叫“楷書”。楷書是在隸書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一種書體,也叫“正書”。還有一種叫做“行書”的字體,它是為了補救草書難以辨認和楷書書寫太慢而產生的,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種書體,因此又說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漢字是我國一份不朽的珍寶,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手中流傳,見證著一個又一個歷史。我堅信,在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漢字必將閃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2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3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漢字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關于文字起源的傳說。比如古人常說“上古結繩而治”。發生大事就打個大結,小事打個小結。請看精編歷史劇,
第一幕:
甲:張三還借咱們家倆雞蛋沒還呢,我要記一下。
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經常用結繩的方法來幫助記事。
后來到了原始農耕文化時期,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大汶口遺址,人們學會在陶器上刻畫一些符號,這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隨著時間推移, 商朝時期,甲骨文出現。甲骨文主要記錄商代王室貴族有關占卜活動的內容,因為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甲骨文。
第二幕:
商王盤庚:我們商朝現在的都城位置不好,經常發生水患,眾大臣覺得把都城遷到殷如何,那里風水極好,也沒有戰亂?
大臣:大王,遷都是大事,等我們問問上蒼再做打算吧!
于是,商王盤庚組織大臣把遷都大事刻在龜甲上,通過看龜甲上的裂紋走向,發現遷都是吉利的好事,因此,商王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也就是現在的安陽。
商周青銅文明發達,于是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字形式——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稱青銅叫金,所以后世稱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記錄的是統治者祭祀、分封諸侯、征伐及主人的功績等內容。
隨著歷史發展,戰國末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那時各國文字并不相同,一天,趙國的一個商人想想齊國的一個富商借錢,于是他登門造訪。
第三幕:
趙商:久聞孔兄大名。
齊商:哪里哪里,您過獎了。
趙商:最近我有一筆大買賣,想跟您借點錢周轉一下資金,看您方便不?
齊商:這個好說,不過需要你立個字據為證才好。
趙商:這是當然。
于是趙商拿出寫好的欠條請齊商過目,誰知齊商看后緊皺眉頭,一口回絕了。原來兩國文字不一樣,齊商以為是趙商在騙人,拒絕把錢借給他。
后來,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秦始皇才命令丞相李斯把六國的文字統一為秦國的小篆,在全國推廣。
小篆實行后,一次秦國的一個小孩要給遠在他鄉的`父親寫信,發現小篆實在不好寫,于是為了方便日常書信往來,民間也同行一種更為簡潔的隸書。
后來又相繼出現了草書、楷書和行書。雖然字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們的基本結構仍是相通的。 西漢時,為了書寫便捷,人們把隸書的筆畫連接起來,或有所簡省,于是形成了“草書”。
草書雖然書寫方便,但辨認困難。到東漢,又出現了楷書和行書。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后來成為我國文字的標準字體。行書既不像草書那么潦草,也不像楷書那么端正,書寫辨認都比較方便,逐漸成為我們日常通用的字體。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4
對于漢字的'演變過程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呢?這其中有一個小故事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漢字的演變過程小故事吧!
篇【1】:漢字的演變過程小故事
相傳,上古時期有一條河名為繁水河(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北),依河定居著一個部族,他們靠種植農業和打魚捉蝦繁衍生息。部族首領倉頡,二目重瞳,且是睜目降世,眾人皆稱奇事。 少年時代的倉頡聰明過人,且擅于描摹繪畫。有一天,倉頡與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鬧玩耍,忽然從河水中游出一巨龜,同伴見狀驚慌而去,獨倉頡于沙地上畫巨龜形狀。這巨龜受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已成靈物。它睜目細看,見倉頡生得虎頭燕頷,日月角起,伏犀貫頂,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猶似電閃,心中大悅,說道:“天生你大貴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賢之君,以土為德,名為黃帝,你將來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說罷,那龜飄然而去。
后來繁水河泛濫,部落之民無法棲身,四散逃亡。倉頡投奔了黃帝。黃帝知其擅長描摹繪畫,而且聰明過人,就封他為史官,負責結繩記事。倉頡就把大事在繩上打一個大結,小事打個一小結,特別的事情則打一個特別的結,凡事相連就打一個連環之結,甚是細致。
有一年,蚩尤請出風伯和雨師,縱起狂風暴雨,困住黃帝,搶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黃帝不服,讓倉頡帶上結繩前去評理。那蚩尤為人狡詐,否認搶走了牛羊和人,倉頡拿出結繩上前理論,蚩尤卻說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顏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結繩記事簡單,無法記得那樣詳細,結果黃帝與倉頡失敗而歸。此后,倉頡決心研究出能詳細記事的辦法。
有一次,倉頡到陽虛山,只見河水濤濤,滾滾東去,忽見一只大龜背負一丹書前來,倉頡上前相拜,認出是曾經點化他投奔黃帝的那只靈龜。倉頡便說,為創制詳細記事的辦法而苦惱。靈龜就把背負丹書賜給了倉頡。丹書全用紅色寫成,故稱丹書,文字深奧,凡人不能認讀。得丹書后倉頡廢寢忘食,朝夕研讀,常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象,又旁觀鳥獸魚蟲之跡,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造出各種不同的形勢。歷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風呼嘯天下粟雨,神鬼亂號。
后來,黃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見倉頡問道:“聽說你借靈龜神書,方成文字,可否一觀神書?”倉頡把丹書呈上。黃帝觀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寫些什么,就讓倉頡解說其中的原故。倉頡說:“此乃六體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擬事物形狀方得一種造字法。如日像一輪紅日,月像一彎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辦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號標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聲,是用意符和音符組成新字的一種方法。如:“賞”字,“貝”是意符,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錢財有關,“尚”是音符,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五是會意,是合字表義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借日月之強光,來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轉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訓“考”。天下禮儀歸于文字,文字必歸于六書類。黃帝聽后高興地說:“你將六書更加詳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萬世之功也。”
篇【2】:漢字的演變過程小故事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5
漢字的起源
如果具體說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其實還難以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后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漢字的演變過程及故事
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體系的相當成熟的漢字材料。這種文字是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發現的。
這個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遺址,是從盤庚遷到殷地(即安陽小屯)。一直到紂王滅亡的年間的都城。所以,我們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
殷商社會,科學文化很不發達,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不能解釋,認為是鬼神操縱,掌握著自然的變化,而死去的祖宗的靈魂得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可以決定人們的命運。因此,殷王朝統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戰,畋獵,天氣,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問神以知吉兇,再決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將龜甲或獸骨剖開,然后在背面鑿出橢圓形的小槽或鉆成小孔,再用火燒烤。甲骨片受熱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種條紋。史官便按照條紋的不同形狀來判斷吉兇禍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貞人,占卜的內容,結果(即兆頭,所示吉兇),以及事后的應驗的情況。作為檔案保存。
二、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是銅和錫合金制造的器皿。這種合金更堅固,因其顏色發青,故稱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鐘”,食器“彝,尊,爵”,洗器“盤”,兵器“戈,戟”等。
產生
青銅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畢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銅器的極盛時期。西周時代,青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諸候沒有鑄造的權力。到了東周,諸候稱霸,青銅器也任意鑄造。但大量發現的還是西周,春秋的遺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時期的文字。
金文的內容,最初只是鑄刻一些代表族名,國名的符號。后來基本上記功績,受封賞,刻鑄以傳后代,來顯其榮。因古代人用鐘鼎作為銅器的總稱。前人曾稱這種文字為“鐘鼎文”,又因為言辭多是為了“銘刻不忘,永作記念”,又稱“銘文”。這些稱呼都不能概括其特點。因此,后人便改稱金文,使文字擺脫了圖畫性。這是漢字發展的第一塊里程碑。
三、大篆
大篆是對后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于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因其帶有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四、小篆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后,采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即戰國時期流行于東方的區域性文字——六國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這就是說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了大篆的形體結構,改變了大篆的疊床架屋,復雜的寫法,逐漸整齊統一,穩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來沒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統一起來,使一個偏旁只有一種固定的寫法,如“ (心), (衣), (水)”并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部位,不能隨意正反,左右顛倒。每個字的書寫筆數也基本固定了。這就使字體基本上定型化,統一化了。
五、隸書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潦草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里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產生
隸書是從小篆脫胎出來的。始于秦朝,經過兩漢231年(前206—25)的演變,到漢代才臻于成熟。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書體。這樣說來,隸書可分秦隸,漢隸兩個發展階段,又稱古隸和今隸。
早期的秦隸,實際上是小篆的輔助字體,是秦統一后因為政務繁忙,“奏事繁多,篆書難成”而產生的一種應急字體,是統一于民間不登大雅之堂的俗體。秦代正式書體還是小篆。秦隸實際上就是草篆,線條較小篆簡直變弧線為直線,變圓轉為方折,有一定的粗細變化。這樣書寫起來就方便多了。據說開始用這種字體書寫的是處理徒隸之事的文書。
晉代衛桓《四體書勢》“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
唐代張懷 《十體書斷》“秦造隸書,以赴急速,為官司刑獄用之,余尚用小篆寫。”
對“隸書”這個名稱,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這種書體首先在當時官府中辦普通文書的徒隸(管獄訟的小官吏)中流行開來,所以叫隸書,并指名說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對文字改革有貢獻,釋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說是搜集整理隸書的人。
從“隸”字本義看,《說文》“隸,附著也”;《后漢書·馮異傳》則訓“屬”,今仍有這個意義,并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恒傳》《說文·棄》及殷注,都以隸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說,隸書是小篆的輔助字體,因其書寫簡便快速,可以輔助篆書,也叫“左(佐)書”。
漢隸是西漢200年間,處于演進過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隸,還沒定型。西漢后期的簡牘中的文字,才見到常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特征的隸書,到了東漢,隸書才最后成熟。其明顯特征就是橫畫中取一長筆,形成“蠶頭燕尾”的特征了。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6
漢字的演變故事
漢字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法,它的用處非常的廣,每一個角落都能看見它的身影,沒有了它,人類的生活就仿佛缺少了一部分。它不是一個僵硬的符號,而是有著獨特性格的精靈,它能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我認為如果失去了它,人世間就是平淡無趣的,是沒有感情的世界。
漢字的來歷是根據象形來一步步推測出來的。比如“車”字,甲骨文的“車”底下像有兩個輪胎,上面則是人坐的地方。漢字還有獨特的奇妙,“甚至”的“至”添一個部首,又可以組成新的漢字,有“到”、“侄”等。“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山”字一看就知道像高山的樣子,“輕”字使人有漂浮在天空的感覺,“重”字一望而沉墜。這些用筆畫組成的'美妙圖畫,這些由橫、豎、撇、捺構成的奇妙組合,同人的氣質多么相近。它就像個智慧的海洋,任我們在里面盡情地翱翔。
漢字形成的時代從商周到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唐,經過了許多許多的演變,主要載體是龜甲、獸骨、青銅器、石頭、竹簡、帛、紙。漢字字形的變化是由繁到簡,每一種新字的出現,都改變著前一種字形難寫、難記的特點。
我堅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漢字將越來越被世上更多的人所珍愛!
漢字的演變故事
每當我這些方正、流暢、端莊、奔放的漢字,心里總有一種說下出的贊嘆之情,它們好像一排排整整齊齊的士兵在紙上走方隊,也似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嬉戲。
中華漢字有著幾千年的演變過程,它不僅僅是語言的.替代,更具有觀賞性的藝術價值,讀起來也是那么朗朗上口,字正腔圓。它還可生動、形象、細膩的表達思維情感,對景物的描寫更是富有浪漫色彩……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學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并用它作出優美的詩歌,倘徉在文學浩瀚的海洋中。
正是這些富有情感的,變幻無窮的漢字,給予了中國人一種智慧,一種力量,讓華夏兒女像這漢字一樣奔放,蒼勁,有力的走了在世界的前端。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7
字,或文字,它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這些符號刻或寫出來的具體形象就是字體。書,包含書寫、字體之義。漢字的符號在演化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字體。
漢字從象形圖畫向抽象符號過渡,直至形成規范文字的過程源遠流長,連綿不斷,其軌跡鮮明而生動,總的趨勢是由繁而簡,由圓而方,更便于書寫和印刷。
在6000年以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與后來的象形文字是一脈相承的。
漢字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個過程,從象形圖畫文字到秦統一文字為小篆,期間,經歷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等朝代。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秦刻石、楚簡書、帛書為代表。隸書始于秦,興盛于漢,兩漢400年間,字體的發展很快,現有的字體在當時幾乎都出現了。隸書體蠶頭燕尾,一筆不茍,書寫速度較慢,因此不是處處用它,在竹簡、木牘上書寫一些不需要莊重、規整的日常文書時,便用一種比較隨意的寫法,這就是當時的“行書”——“簡牘體”。為使書寫更便捷又形成了“章草”,這一“行”一“草”,都是隸書的快寫體。便逐漸推動了正統隸書筆法和形體的改革,到晉魏之際,終于改成了取代隸書的新的正統書體——楷書。楷書從漢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期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而行、草書早早地在晉代已成熟。
最初是字體的發展,字體既定之后,不同的`字體運用在書法藝術中時,便形成千姿百態的字體或書體。書法從書體上來分,主要有:真(正、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其風格流派亦多種多樣,今天常見及常用的行、楷書體有:鐘(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古代的文字,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期通行于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至小篆稱古文。從隸書至現在通行的文字稱今文。狹義的古文專指戰國時通行的文字。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8
漢字的演變小故事
漢字的出現
在一叢茂密的綠蔭之下,兩位聰明的學者席地而坐,相互打著手勢,似在熱情地探討著什么。左首是蒼頡,右邊是沮誦。相傳他倆就是中國古代文字畫的創造者。
蒼頡,是黃帝的史官,也稱作史皇。據說他長有四只眼睛,能夠洞察世間的纖毫,預知歷史發展的脈絡。他在童年時代就聰敏超群,喜歡在地上寫寫劃劃,但總感到遺憾,人間尚無文字啊!青年時代,他愛動腦筋,思考各種問題,尤其對人們使用的語言應如何記錄下來非常熱心,他總想有對人們使用的語言應如何記錄下來非常熱心,他總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來。他還善于窮究天地星辰的變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變的形態構造,鳥獸植物的生長習性,這些,為他后來創造文字奠定了基礎。
沮誦,也是黃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創造精神。長期以來與蒼頡朝夕切磋,研究治國方略,情投意合,結下了深厚友誼。
這個時候,黃帝剛剛打敗蚩尤,開始建設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讓妻子嫘祖種桑養蠶,紡織各種漂亮的衣裳;讓伶倫截竹作笛,使民間能聽到音樂;還讓巫彭研究醫術,為百姓治病除疫。黃帝又召開了多國的首領會議,共同商討事情,很類似一種結盟會,后人就說這是“萬國盛會”。他想以文治武功統治神州,并號召子孫們為富饒的黃土大地奉獻一點力量。可在這一系列的活動和日益擴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結繩記事,結果造成極大的困難。
面對神州大地的開發需求,蒼頡和沮誦決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仔細研究了前人以繩記事的原理,思考了創造文字的所有條件。他們發現,如馬、車、魚。
鳥的形狀,比較簡單直觀,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許多物質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種形象的圖案來表示。當他們看見鳥留下的足跡后,又得到啟發,便照鳥足模擬了一個“爪”字。接著,他們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記事符號,分門別類,修改剪裁,造出了記事類的最初文字胚胎;他們把動物和一些物體的形狀進行抽象概括,描繪成了象形文字;把河流江海的流勢和波濤的起伏,匯融成水流的文字;把天地之間,日月之變、四季交替的這些自然現象,也都變成了各種天文的形象;又把禽鳥虎豹蟲蛇的各種形態,造成有靜有動、奔騰豪放的形態文字;把表達人們思想活動的一些內容,用抽象的文字來表示,如把山字描寫得三山并立,把水字寫成了橫向流動的水紋。這樣,他們就使我國產生了古老的圖畫文字,使人們能夠用圖畫記載歷史、法律,下達詔書,頒布政令,統一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
據說,蒼頡的偉大創舉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巨大震驚。天上突然下起粟米雨來,鬼也嚇得夜間啼哭。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天怕人們拋棄農耕去追求用錐刀刻寫文字的小利,將來會鬧饑荒,就先降點備荒的糧米;而鬼向來作惡多端,怕有了文字會被彈劾,而遭受淪入地獄的熬煎之苦。因此,這蒼頡的發明就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同時,也標志著人們走向了有文化的古典文明的時代。
甲骨文的發現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的符號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可是它的發現過程,既十分偶然又極富戲劇色彩。
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相當于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買了一劑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后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在中外學術界引起了重視。當時在中國,考古這門科學已開始受到西方現代技術和方法的影響。到1928年5月,當時全國的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設幾個研究所,其中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代所長是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務長傅斯年。他上任后即以關注殷墟甲骨文為首要大事,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學副教授、三十四歲的河南南陽人董作賓前往安陽進行調查。
董作賓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盜挖的情況,看是否值得進行系統、科學的發掘。他在實地調查后,發現殷墟遺址的發掘已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傅斯年看了報告后,當即同意發掘小屯村殷墟遺址。經院長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銀
元的充裕經費,購置器材,調配人員,于1928年10月7日開始發掘。這就拉開了殷墟甲骨科學發掘的序幕,也奏響了我國現代的考古科學大進展的樂章。
殷墟發掘共進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戰爭而被迫中斷。出土有字甲骨二萬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幾次由留美歸來的人類學、社會學專家李濟博士主持,另幾次分別由郭寶鈞、石璋如、董作賓主持。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專業科班出身,但憑著強烈的使命感,以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個人的史學修養、國學根底,加上勤奮探索的精神,終于通過殷墟考古發掘這一重要實踐,取得了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金文的故事
金文是在商周青銅器上刻鑄的文字,又稱鐘鼎文、銘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銅器上已有銘文,字數較少,用來表明該青銅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當時,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遠,故字形近似。金文盛行于兩周。
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從總的情況看,它比商代甲骨文進一步穩定、規范、簡化和符號化了;若與以后的小篆比,則結構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筆畫增減、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種隨意性。特別是周初金文因承襲商代文字,還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圖畫性更強的形態。金文字體結構疏密相間,比甲骨文方正整齊,筆畫分布均勻對稱,筆道比甲骨文粗,字的體勢較甲骨文雍容厚重。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9
大篆的演變;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也稱籀(zhòu)文;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小篆之祖李斯;秦始皇統一中國,發布了“書同文”的命令;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陽皇宮里,秦始皇正和;李斯是怎樣統一文字的呢?據說就是把當時各國的通用;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結構簡化,勻圓,整齊;二是圖;李斯可能是漢字書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與作品流傳的書
大篆的演變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后來的小篆而言的。大篆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史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寫成15篇文字,作為教兒童識字的教材,并且成為當時的標準字體。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陜西寶鳴)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 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小篆之祖李斯
秦始皇統一中國,發布了“書同文”的命令。當時官書浩繁,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而且有許多字各諸侯國各有不同寫法。所以統一文字勢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為標準,廢除六國文字中不同于秦國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體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漢字改革運動,在我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陽皇宮里,秦始皇正和文武大臣們商議著如何鞏固秦王朝的大事。當時在場的李斯獻了一條妙計:要鞏固中央集權制,全國必須有統一的交際工具——統一的文字。秦始皇聽了非常高興,連連點頭,當即批準了李斯的建議,并命令李斯去辦。
李斯是怎樣統一文字的呢?據說就是把當時各國的通用文字搜集起來,以秦國文字為依據,參照古文,加以整理,制定一種簡體字,作為標準文字,這就是“小篆”。不合標準的各國文字,一律廢除。如韓、趙、魏三國的“馬”字,均寫作“”或“”;秦國寫作“馬”。小篆的“馬”字,就以秦國為標準。又如“敗”字,籀文寫作“”,小篆寫成“”。
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結構簡化,勻圓,整齊;二是圖畫的味道少了,更線條化了。如“車”字,寫成“車”。
李斯可能是漢字書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與作品流傳的書法家。
李斯書寫的《 嶧山碑》常常是寫小篆者的范本。但是原碑其實早已喪失。現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時代徐鉉的臨摹本,宋朝時依據徐的摹本再翻刻為石碑。流傳的《嶧山碑》因此并沒有秦篆的古拙,線條太過精巧秀麗,結構也太過嚴謹成熟。
秦統一文字,是我國漢字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秦始皇為了在全國各地推行小篆,還讓李斯等人編寫了兒童識字課本,作為大家學習的范本。相傳,秦始皇東巡時刻的“泰山”、“瑯琊”、“碣石”和“會稽”等七塊碑石,都是李斯用小篆寫的。
(一)
公元前246年的秋天,一個早上。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天空中的太陽分外明凈,朝霞散盡,陽光普照在青青的草地上,照在開始變黃的小麥穗子上,早上的小露珠在秋風中閃著晶瑩的珠光。
田野間,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包,山腳下有一片梧桐林,林間有數間草屋,草屋搭得十分的厚實,屋墻是梧桐樹枝作梗,夾著麥桔,再用泥巴糊上去,同樣的糊得很嚴厚,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河南鄉間溫暖的農家草屋。
一個青年人背著包袱,佇立在西邊的一間草屋門前。青年人著灰布長衫,腰間扎著青色的腰帶,腰帶扎得很緊,長條臉,一副古銅臉色,高而筆挺的鼻梁上方配著一對銳目,更顯出青年人的精悍氣度。
他顯然站的時間不短了,背上落下了梧桐樹的些許枯皮碎末。當聽到草屋中有了響動,他微皺起來的眉頭輕輕地舒展了開來。
“你站的時間不短了,真的要走了嗎?”里面一個沉穩的聲音問。 “是的,老師,我聽說,一個人遇到了機會,就不要輕易放過,現在各國諸候都在互相爭霸,都希望有謀略的人投奔而來。弟子認為,現在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青年人在門外,恭敬地抱拳作揖,把背也彎了下去。
“你真的要到西方?”
“現在西方的秦國野心很大,秦王自稱皇帝,有吞并天下,治理萬方的大志,所以我認為正是我去投靠的時機。我要用先生教給我的學識,去游說秦王。” “自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國,秦政治都以法家學說來富國強兵,效果也很好。你此番入秦,依你的造化,前程無量,只是,法家學說治亂世有余,但修身養性不足,在秦國那樣的國家,哎!你好自為之吧。”頓了一下,“你要趕路了,我就不送你了。”說完,已寂無聲息。
青年人聽著話語,愣了一會,才道:“弟子謹記了,請恩師保重,我走了。”青年人想不明白,為什么平時喜愛自己的恩師,臨走前,連面也不給見了,是不是恩師已預感到了什么?他佇立了一會兒,長長地作了三個揖,車轉身,腳步堅定地踏上了黃土大道。朝陽照在他發白的長衫上,把他的身子投影成一條長長的陰影。
這個青年人就是李斯,他師從戰國時的法家荀子學得了治國的方略。他分析形勢后,認為當時秦國是最有希望成就霸業的國家,而其它六國,都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為了,所以下決心放棄了原來想幫助自己所在的楚國的'愿望,往西進入了秦國。
(二)
李斯剛到秦國,秦莊襄王就死了,其十三歲的兒子贏政當上了秦王,丞相呂不韋輔佐。李斯看到呂不韋的勢力非常大。就設法投靠他,正巧碰上呂不韋廣收門客,就投上門去,成了呂不韋的舍人。
呂不韋很快發現了李斯的才能,十分賞識他,任命他當了郎官的官職。李斯有了官職,就有了游說的權利和機會。開始極力游說贏政,要他趁六國現在的局面都不穩定,國家不強大而逐個兼并他們。
贏政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并任命他為長史,李斯更加積極地為秦國出謀劃策,并建議贏政使用不同的手段來兼并六國。后來贏政又任命李斯為客卿。 這時,秦國發現了一個鄭國派來的間諜,在游說老百姓大造水利,目的是借此消耗秦國的財力和人力,使秦國無力打仗。秦國把這個間諜抓住并殺了頭。秦王宗室的大臣們本來就對別國的人才大量進入秦國,并得到了重用十分不滿,原因就是認為別國的人才占據了本該屬于他們宗室的位置。他們就以這件間諜事件為由,群起而攻之,要求羸政驅逐在秦國任職的所有別國人才。秦王于是下頒了逐客令。
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但他認為這是件十分愚蠢的舉動,于是他勇敢上書秦王贏政,這就是歷代文選中有名的《諫逐客書》。
應該說,李斯的《諫逐客書》能夠流傳下來,并收進歷代的文選中,主要原因是寫得有水平,而且飽含哲理,像其中所說:“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這些名句,一直傳誦至今。可以說,李斯在《諫逐客書》里,充分地表現了他在文學等方面的出色才華。就因為他這篇出色的《諫逐客書》,讓秦王贏政認真讀了這篇文章,認為說得十分在理,于是下令收回了逐客令,并且恢復了李斯等人的官職。
從現在的歷史視角來看,單是一篇諫逐客書就能說服贏政,那也太夸張了些,也太低估了贏政的才能。當時的贏政,已經是二十二歲了,他從十三歲執政起,就一直想統一中國稱霸。他所以收回逐客令,也是為了成就他的霸業,但他畢竟也看到了《諫逐客書》上面所寫的內容十分有利于秦國的強大,故乘機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或者說秦王根本從一開始就是做個樣子給宗室的大臣們看看而已。但不管怎樣,李斯的《諫逐客書》卻因其出色,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篇范文。 以后李斯不斷在秦王面前獻計獻策,并得到重用,做到了廷尉的高官。贏政用了十年的時間,終于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自己也自立為始皇帝,任命李斯做了丞相。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做了六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統一文字。秦統一前,六國的文字大體上都是大篆式的字體,但各國因國體地域的不同,又生出不少異類文字,因此秦始皇下了決心,要統一全國的文字。
(三)
據史書記載,文字的統一,是李斯提出來的,“丞相李斯乃奏同一”,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上進行“同文”運動。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后,將任務分派給了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三人。西晉衛恒在《四體書勢》中說:“(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是謂小篆。”
在這里要說說史籀和大篆文字。所謂的史籀文字,實際上是大篆的早期書體,西周末年,周宣王時有《史籀篇》,是當時的史官輯寫而成,是一部教習識字的啟蒙讀物,大篆就是和史籀文字結合而產生的更成熟一步的字體。由于戰國時期各國的長期分化,大篆的字體也有很多的差異,所以秦統一后要實行統一文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將各國有差異的文字進行統一,其基礎文字是秦國的大篆文字,但秦國的文字基礎也要改革,這項工程是非常浩大的,所以秦始皇把統一文字的任務落實在丞相李斯身上,要他親自來抓,而趙高、胡毋敬等人參與其中的工作。 在這里,也將歷史上有記載負責統一文字的幾位人物簡單介紹一下。先說趙高,秦始皇時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這兩個官職都是內宮的要職,又因其善篆書,秦始皇就要他教導最喜愛的小兒子胡亥學書法,所以他又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師。在統一文字上,趙高也做了一些事情,史料稱其著有《爰歷篇》六章,章中內容,都是將大篆統一在秦篆下,以小篆的形式書寫。至于《爰歷篇》的內容是什么,因已散佚,故不可知。
胡毋敬,曾任過獄吏,后因其博識古今文字,官升至太史令,這是專司記載歷史的官職,在統一文字的過程中,史書記他用小篆書有《博學》七章,但文章也沒有傳世。
在這里,還有一個人要提一下,雖然這個人不是從事小篆的書寫,但他也是秦始皇時代創造另一種字體的重要人物,這人就是被唐朝張懷瓘稱為“隸書之祖”的程邈。傳說,程邈是秦朝下邳縣的獄吏,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進云陽縣的獄中。因當時的獄吏是很下等的小官吏,朝官們都稱他們是專辦實事的隸人。當時秦朝實行的是嚴刑治國,案件非常多,這些隸人在繁忙的辦案過程中,使用和書寫文字奏事比較多,因大篆正規書寫起來十分麻煩,小篆雖然比大篆有了一定的簡化,但要正規書寫,仍然十分費時。所以,獄吏們在辦事過程中,為了簡便,就在大家認可并約定俗成的基礎上,不斷創造一些新的字體以利應用,比如將長形的篆字改為方形,將繁復的筆法改為方、圓平直的筆法。
程邈作為獄吏,有使用改體文字的經驗,并且他也覺得改體后的文字也有一種美感。他利用了在獄中十年的時間,將記憶中收集的改體文字刪繁就簡,編錄成三千個改體字,并想法將其奏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在這件事情上又表現出了他雄才大略的本性,看了程邈奏來的改體字后,十分贊賞程邈的所為,并馬上將程邈免罪放出獄,將其升到御史之職,要他將三千新體字在獄吏及下層辦事人員中推廣使用,以便奏事辦案的快捷。這就是當時所稱的“隸書”。張懷瓘在《書斷》中稱:“程邈,隸書之祖也。”現世中,也不能見到程邈的真正墨跡。但他在收集整理“隸書”方面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10
1.漢字的起源
中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認為結繩是漢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圖、洛書演進為文字說”。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頡(jié)造字,這至少在戰國末年已經在廣大學者中流傳。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并發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這又有各種不同的猜測。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不過稍有異議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還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在考古學家那兒,中國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竟源始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于什么時代?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于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站發表了一則驚人消息說:“在中國河南賈湖發現的烏龜殼上的符號,很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這則報道內容被確認屬實,那將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
2、漢字的始祖
相傳漢字是黃帝時期一個叫蒼頡的人創造的。
在我國的陜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總是糊滿了眼屎,但這兩雙迷迷蒙蒙的眼睛中總是放射出異樣的光芒,觀察事物特別清楚。他披著長發,留著長須,身穿獸皮,坐在一張兇猛野獸的皮上,手里經常拿著一支土筆,與坐在他對面的人交談,似乎又在思索著什么。他的頭形也不同于一般人,頭頂高高地隆起,像個奇形的頭陀,顯得特別聰穎過人。
他經常騎著毛驢,在陜西的黃土高原上四處奔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那時沒有紙,他就把收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里,讓毛驢馱著。他收集的不少,裝了好多袋,毛驢走到現在的陜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
倉頡帶著這批資料,沒有毛驢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間草棚住下來。倉頡不斷觀察天象,抬頭仔細看月亮時圓時彎的變化,還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的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后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別各種紋理的異同,并開始創造文字。
其實,文字的形成是一個漸生的過程,絕非一時一人所能勝任。文字應當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創造、發明、發展、完善下來的符號。數量也是從少到多積累起來的。
漢字的數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說出它的準確數字。我們只能從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數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曹魏時李登的《聲類》共收字11520個。南梁顧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個。唐朝時顏真卿的《韻海鏡源》共收字26911個。宋朝時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韻》共收字53525個。清朝張玉書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當代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讀完小學階段我們要累計識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要會寫。
3.漢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么,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4.漢字六書
說漢字的來源,就要說到漢字的六書。
六書就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人們依據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許多漢字供人們記錄信息,傳遞信息使用。
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和轉注。
象形 象形就是描畫事物形狀的一種造字法。用這種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網等。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11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漢字的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兇。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鉆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鉆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篆書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于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敘》 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瑯琊臺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于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后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 。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后,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后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范。
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于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后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行書
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12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的故事。
【漢字的演變及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漢字的演變故事_漢字的演變過程08-23
漢字的演變過程小故事11-28
關于漢字的故事_有關漢字的故事08-23
漢字的故事06-06
漢字小故事08-27
(精選)有趣的漢字故事12-20
漢字的有趣故事08-23
關于漢字的故事06-03
漢字的小故事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