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習俗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立秋標志著夏季的結束,秋季的開始。在中國,人們有一些與立秋相關的傳統習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立秋的習俗,歡迎閱讀!
立秋的習俗 1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7、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8、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后,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9、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10、吃餃子
沈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1、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12、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立秋的習俗 2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是收獲的季節。人們對秋季十分看重,因而民間有很多關于此節氣的習俗。在我國,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重要的歲時節日。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使立秋的民俗非常豐富。古時候,人們把立秋當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除封建帝王親率文武百官設壇迎秋習俗外,在民間也流傳著“貼秋膘”、“啃秋”等習俗。
立秋日早起,無論長幼各飲井華水一杯。
在太陽未升時,采摘楸葉熬膏,名叫楸葉膏,以備擦瘡瘍。
婦女兒童,把楸葉剪成花佩戴。
吃西瓜以迎接秋天的涼爽之氣。
玩石鎖、千斤擔,進行舉重比賽。
耕耘已經完畢的,迫插五色紙旗,防除田間害蟲。
此后仍酷熱難耐的天氣,稱之為秋老虎。
紫薇、蔥花、秋海棠、重臺、朱橫、波斯菊、水木香、矮雞冠、向日葵等上市。
立秋
大暑后十五天,斗柄指西南,乃為立秋。此時太陽運行到黃經一百三十五度。秋,古為揪,事物從此而開始收斂,陰氣從地面而出,開始殺滅萬物,因此以秋為節。秋,以禾為旁,是指谷物成熟,此時萬物皆老,而沒有比成熟的谷物更為可貴的。所以從禾。
飲井華水
凡挖地成穴而出水的即稱作井,有人說井是黃帝發明的,有人說轟日白益創造的。井水以從遠處地脈而來的為上品,而從近處江湖滲透來的次之。井華水,就是清晨第一次從井中汲取上來的水,能治病,養顏益色!侗静菥V目》說它的功用極廣,涼能清熱,甘可助陰,宜于煎制補陰藥及氣血痰火藥,與其他種類的水不同。明代的虞搏說新打上來的井華水,取天一真氣,浮于水面,用以煎制補陰的藥劑及煉丹煮茗,性味與雪水相同。古代婦女,用井華水來涂粉,則肌膚潤澤。白居易有詩道:“井華云粉一刀圭。”
水的功用,用來滅火潤燥雖然相同,然而它的性質,往往因地質、氣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在蜀地的江水中洗錦,則錦鮮亮柔軟;以濟水烹褚(用于制紙的構樹),則有結晶;用南陽的潭水浸泡菊花,飲者多壽;遼東的澗水與人參產地相連,人飲則多發;山西之山出產礬石,其泉可治疽癰;中國西北的山麓埋藏硫磺,其水可療惡瘡。雪水洗眼睛而能去除眼中血絲,鹽水漫肌膚而可令膿瘡痊愈。
人秋,萬物都歸于肅靜,故而此時的水,最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備用。煮沸后早起空腹飲用,也足以清火、通利大便。
采楸葉
楸葉,葉大而早凋,到秋天就已呈凋謝狀,所以得名。楸葉搗爛后可敷治瘡腫,用楸葉煮水可清洗膿血。各種癰、腫、潰爛以及肉內有刺撥不出的,都可以取楸葉十片搗爛敷貼患處,將其排出,是外科常用的藥物。宋人葛常之的《韻語陽秋》中道:“有人患背潰壞,腸胃可窺,百方不痙。一醫用立秋日太陽未升時,采揪樹葉,熬之為膏,傅其外,內以云母膏作小丸,服盡四兩,不累日而愈也!睎|晉的范汪為名醫,也稱楸葉有治療瘡腫的功用。
《遵生八箋》說立秋太陽未升時,采楸葉熬膏,擦抹瘡瘍之處,患處立可治愈,將其叫作楸葉青,熬法以葉多湯濃為佳。
吃西瓜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產自回絕,五代時候方始傳人中國,是夏季的解署妙品,只是多食會積寒助濕,足以傷人脾胃,人秋容易發展成瘧痢。
立秋后,涼風吹送,即將出伏,因此一般吃西瓜都截止至立秋這天,以防過食引起流弊。江浙各地,例如蘇州、湖州等處,按例要在立秋這天吃西瓜。先祭獻祖先,然后家人共同享用,用以表示炎夏結束,秉承《詩經·幽風》“七月食瓜”的傳統,停止耕作,迎接收獲時節的到來。《清嘉錄》說吳地立秋前一天,街上即有挑著擔子賣西瓜的。到了這一天。人們開始祭祖,并以西瓜相互贈送。俗稱立秋西瓜。吃西瓜,飲燒酒,以迎接新涼。鄉民用小艇載著瓜,往來于河港叫賣,一般稱作濱瓜。丹徒、嘉定等處,這一天吃西瓜,飲新汲上來的井水,說這樣可以使人不生腸胃病。
操練軍隊
立秋涼風吹拂,白露降下,肅殺之氣,為戰爭之象征。所以古代在郊外舉行迎秋祭祀之后,就操練軍隊,以順秋風!抖Y記·月令》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還反,賞軍帥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維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話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遠方!
漢朝在立秋這天舉行騎士比賽。《漢官儀》記載:“高祖選能引關撅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立秋后講肄課試,各有員數。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薄逗鬂h書·李通傳》載:“材官都試騎士日。”其注文中說,漢代的法令規定,在立秋日對騎士進行都試(即大試,漢代各郡中每年舉行一次的軍事演習),評定出不同的等級。后魏也以立秋日操練軍隊,現在軍隊在秋天操練,幾乎已成為各國的通例。
擲石鎖
舉重比賽,就是借舉重的器物,以比試體力的大小。中國在古時有拉弓比賽,以拉弓弦到圓滿為標準,其重盆以石來計算,考試武藝時,都用這種方法。民間則通常用石鎖、石擔來比,力氣大的,不但能只手高舉,而且可以上下盤旋揮舞,隨意做出各種動作。河北、山東等地鄉間的百姓,有的以投擲石鎖作為娛樂。
燒青苗
在吳地,立秋日,一般田地剛剛耕耘完畢,于是各家集資以比賽猛將之神。將神位抬人廣場,擺放祭牲美酒,奏起鼓樂,以酬謝天運使農事順利,莊稼豐收。四野遍插五色紙旗,據說如此,則飛蝗不會成災,叫作燒青苗,橫塘、木讀等地尤為盛行。
立秋前,天氣非常干早,各種害蟲極易滋生。北方地勢高,易干早,每當夏秋交替之時,蝗蟲之災尤其嚴重,自然應該在農閑之時,在傍水洼地周圍,審視體察,積極捕捉,以為防范。
秋老虎
立秋后,往往有數天炎署逼人,無異于盛復。江浙一帶,俗稱作秋老虎,比喻其兇猛可怕,猶如老虎。由于立秋之時是以土圭測日影而得,時間并不固定,因而有好事的人,常常按立秋是在早上還是晚上來推測立秋后天氣的涼熱。有諺語道:“朝立秋,冷咫咫;夜立秋,熱到頭!币馑季褪钦f,如果在早上立秋,那么立秋后一定涼爽;而如果在晚上立秋,則立秋后仍有炎暑,要謹防秋老虎了。
迎秋
迎秋是很古老的禮儀活動。早在周朝時,每到立秋,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天子迎秋回朝后要稿賞軍士,因為秋季是選的季節,也順應了天地肅殺之氣。及至漢代,也繼承了這一習俗,在《后漢書·祭祀志》中有記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薄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人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曰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钡搅怂纬⑶锏倪@一天,宮廷會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人殿內,等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樹應聲落下一兩片葉,以寓報秋之意。
郊祀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是莊稼成熟的收獲季節。所以,自古人們一直就很重視這個節氣!抖Y記·月令》中記載、立秋日的前兩天,夭子就開始齋戒。到了立秋日,便親率三公九卿及諸侯大夫,到西郊九里之處設壇迎秋 (即舉行郊祀)。迎秋回來后,天子要搞賞三軍將士。又有記載說,宋朝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樹移入殿內,等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樹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在民間,各地多祭土地神。在浙江于潛,農家多攜帶酒肉到田邊祭祀田祖。在杭州,若立秋時在夜間,叫做“夢秋”,農家于當夜望空祈禱,有的人家則帶酒肉到田邊祭祀田祖。在上海,農家取竹竿數根,上面懸貼紙蟠,插于自家田中,名為“標秋”;還有的人家在此日要祀灶神。江蘇常州農家此日在田間插三角形小旗。叫做“猛將令箭”,用以驅蟲;窯工在此日要祭火神、大家要一起聚餐。并演戲以酬謝火神。
秋日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忽逢立秋,將其咬住。在江蘇無錫、浙江湖州等地,立秋時吃西瓜、喝燒酒,認為如此可免瘧疾。江蘇各地立秋時吃西瓜“咬秋”,認為此舉可防止生秋廊子。在北京,咬秋的習俗為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則講究在立秋的那一時刻吃西瓜或香瓜,據說這樣可免腹瀉。而啃秋的習俗到了上海則變成了向親友鄰舍相互饋贈西瓜的習俗,通過互相品嘗,發現良種,交流改進栽種技術。
在我國,許多地方在立秋這一天有“啃秋”的習俗?星铮卜Q“咬秋”,與“咬春”類似,人們認為立秋之時吃一些東西可以防止疾病的發生。那么,各地“咬秋”吃的是哪些食品呢?
在江南地區,立秋之時要吃西瓜以“咬秋”。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里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此后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后來人們把在立秋當天吃西瓜也稱之“啃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整個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城里的市民在立秋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村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下、樹蔭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吃西瓜,吃山芋,吃玉米棒子,盡情地啃。
“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在江浙滬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排子,預防瘧疾。立秋以后,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別之意。在山東,人們立秋“咬秋”吃的是餃子。立秋當天,年長之人會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滿五谷雜糧的碗,上面插上三灶香,祈求“立秋”過后五谷豐登。家家戶戶在立秋之時剁肉餡包餃子,全家人圍在一起“咬秋”。而在山東泅水縣,也有立秋日食西瓜的習俗,人們認為這樣就不得瘧疾、腹瀉之癥;立秋這天還忌洗澡,據說這天洗澡會生秋排子。
在天津,人們在立秋這天也要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清朝張煮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鼻鍟r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貼秋膘
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皮為標準。在清朝,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所稱的體重對比來檢驗當年夏季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果瘦了就要在立秋后“補”,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一般首推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炯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在黑龍江安達,立秋日要吃面條,稱為“搶秋膘”,意在祝福健康。在河北遵化,要吃瓜果、肉食,稱“填秋膘”。
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因為炎炎夏日,人們胃口不佳,及至立秋天氣逐漸涼爽,胃口大開。為彌補盛暑夏日體魄之消耗在立秋這一天,普通老百姓家家吃燉肉。
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燒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以肉貼膘,’。此習俗在北京、河北等華北地區流行。
立秋這一天,許多地方有懸秤稱人的習俗,人們稱一稱體重再與立夏所稱體重相比較。在夏天,由于天氣炎熱,酷署難耐,人們的食欲減退,加之食物均以清淡為主,整個夏天過來,體重就會有所減少。民以食為天,到了立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的胃口大開,可以吃較多味厚的美食佳肴,以增加營養滋補身體,這就是所謂的“貼秋膘”。
貼秋膘,這一習俗在北京、河北一帶較為流行。到了立秋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燉豬肉,或者燉雞、燉鴨或做紅炯肉、紅燒魚等。老北京人對“貼秋膘”更為講究,主婦會到市場上買來新鮮的豬后臀尖肉,處理干凈切好后放在鍋里用文火燉煮。燉肉用的作料非常豐富,包括蔥、姜、蒜、花椒、大料、大醬、鹽、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范、砂仁、桂圓、小茵香、甘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燉肉的香味從鍋里向四周飄散,聞著就能讓人食欲大增。
浙江義烏有著自己獨特的`立秋習俗。立秋過后天氣轉涼,在義烏有立秋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習俗,而且立秋日人們還有敬老的習俗。從唐宋時起,義烏在立秋這一天還有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習俗。人們選取7-14粒小赤豆,并以井水吞服,服用時面要朝向西邊,據說這樣可以不得痢疾。
戴揪葉
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八形容立秋這天東京人戴揪葉的情形說:“立秋日,滿街賣揪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記有“立秋日,都人戴揪葉、飲秋水、赤小豆”。吳自牧《夢粱錄》卷四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揪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于鬢邊,以應時序”的記載。揪是大戟科落葉喬木,高可三丈余,干莖直聳,葉大,呈圓形或卵形,葉嫩時為紅色,葉老后只有葉柄是紅色的。據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說,唐朝時立秋這天,長安城里已賣揪葉,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了。由此可見,戴揪葉這個風俗已流傳久遠。楸葉色彩美麗,葉片肥大,葉莖堅韌,因此婦女的首飾如耳環等,都喜歡仿照它的樣子來制作。唐宋時候,每逢立秋日,京城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爭相購買,剪成花朵佩戴。明代田汝成的《熙朝樂事》中記載:“立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時序;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撲插鬢邊。”立秋前后數日,往往層云復疊,細雨如織,秋風將來,炎景即逝,似乎已經呈現出新涼的意味。吳地的諺語說這是“預先十日作秋夭”。《清嘉錄》引清代文人李福的詩道:“梧桐滿院緣陰連,引得新涼到枕邊。細雨斜風幾番過,預先十日作秋天。”
廣東的風俗中,八月初一,婦女都要樹三角小旗在庭院之中,上面綴著銀鈴、刀劍等物。清風吹過,鏘然有聲,特別悅耳。晚上則在竿頭懸掛紅燈三盞,月末才將其摘下。此日已進人立秋,暑氣漸消,涼風將至,以戴楸葉、插小旗、懸紅燈作為試報的秋信,也是女兒家的雅事了。
摸秋
“摸秋”的風俗流行于江蘇鹽城北部地區。立秋日晚上,人們可以在別人家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瓜果的人家(也稱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追究。這一習俗表現了美妙的秋風。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喜悅和安然。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當日夜里未育的已婚婦女,在小姑或其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民間相傳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則是大吉,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當夜瓜豆任人采摘,不視為偷。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能為難。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 拿駠詠,在民間流傳有立秋“摸秋”的習俗。在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農田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據說摸南瓜者,易生男孩;摸扁豆者,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者,除生女孩外,還有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根據不成文的習俗,立秋之夜地里的瓜豆可隨便讓人采摘,而主人不能責怪。由于是在晚上,所以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能打罵。如在商洛竹林關一帶,中秋節夜里,孩子們照例鉆進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樣東西回家。倘若摸回來的是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后很聰明:
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將立秋“摸秋”視為游戲,算不上小偷小摸之劣行。但是,過了立秋時節,父母就要嚴格教育孩子,不可以再去偷拿他人的一針一線。
在江蘇鹽城北部地區,同樣流傳著立秋“摸秋”的習俗,不過相同習俗的來歷卻大不相同。據說此習俗始于元代。元朝末年,在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焚燒破壞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因而,這支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饑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饑。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準備將那幾個人治罪。村民們得知后,紛紛向主帥求情。
為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粉。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地立秋習俗之外,我國民間還有吃面條、飲水清署、祭祀土地神、插戴揪葉等習俗。各種各樣的立秋習俗,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更加豐富的色彩。
立秋的習俗 3
祭祀土地神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痹谝恍┑胤,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星锸惆l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
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里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
一般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起搬回家中?凑l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秋忙會
立秋都有哪些習俗,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赤小豆“補秋屁股”
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在立秋日用水吞服七粒紅豆,認為可預防瘧疾。河南鄭縣稱之為“避瘧丹”。浙江地區多用井水幫助吞食。在云南鎮雄,“先以布袋盛紅豆入井底,及時取出,男女老幼各吞數粒,飲生水一盞,以為不患痢疾。后來,用五色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方塊,錯角重疊,粘連縫就,載于小兒衣后,叫做‘補秋屁股’”。
餃子、渣、茄餅
在山東半島的廣大地區,立秋當天的中午一般吃水餃或面條,招遠、龍口稱“入伏的餃子立秋的面”,長島、萊陽、海陽等地則說是“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在山東諸城和萊西地區,吃一種豆末和菜煮成的小豆腐,俗稱“渣”,當地民諺云:“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闭f是有防止腸胃病的功效。在江蘇蘇州,立秋這天用茄子調和面粉作茄餅。
祓秋
在浙江定海,立秋日,兒童食蓼曲(俗名“白藥”)、萊菔子,稱為“祓秋”,以為可去積滯。在浙江舟山,則是給小孩吃蘿卜子、炒米粉等拌和的食物,以防積滯。在浙江鎮海、奉化,給兒童吃綠豆粥,服酒曲,叫做“祓秋”,認為孩子吃了長得快,長得壯。
飲水清暑
在江浙一帶,有立秋時飲用“新水”的習俗,所謂“新水”,就是剛從井中新打的“新鮮水”,據說這樣既可免生痱子,又可止痢疾。在四川雅安,則是將其放在陽光下晾曬后家人共飲,以防瘧痢。
在四川三合,“俗謂立秋正刻飲水一杯,則積暑消除,秋無腸泄之病!贬S家又云:“服清暑方一劑更妙。”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插戴楸葉
立秋日戴楸葉的習俗由來已久,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和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都有立秋滿街叫賣楸葉,婦女小兒將之剪成各種花樣插戴的記載。直到近代,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葉的習俗。
在山東地區,據說立秋這天必有一兩片楸葉凋落,表示秋天到了。
膠東和魯西南地區的婦女和兒童在這天采集楸葉或桐葉,剪作各種花樣,或插于鬢角,或佩于胸前,以應節序。在河南鄭縣,立秋日男女都戴楸葉,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角。
與楸葉相關的節日活動,在山東有人于立秋日剛剛天亮時采集楸葉熬膏,稱“楸葉膏”,據說用來敷痔瘡有特別的療效。
【立秋的習俗】相關文章:
立秋的習俗08-08
立秋的習俗由來03-13
立秋的習俗有哪些10-08
立秋有哪些習俗03-03
立秋有哪些習俗05-02
[精]立秋的習俗13篇03-03
立秋的傳統習俗活動介紹大全02-28
立秋有哪些習俗4篇[精]03-03
立秋的介紹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