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說課稿

    時間:2021-01-26 19:40:2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論語十二章》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十二章》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十二章》說課稿范文

      《論語十二章》說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論語>十二章》,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在《語文課程標準》一書中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本課涉及到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這三方面內容均歸屬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范疇。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因此,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并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深入養成教育。

      二、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就我們班學生來說,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并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五、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六、說理論依據

      新課標要求初一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背誦優秀詩文,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復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教法依據:“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文是文言文,課文要求背誦,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主要是通過朗讀來實現;其次本文語言簡練,句式相似者較多,適宜朗讀,通過朗讀,從整體上感知語言,理解內容。

      2、點撥法。

      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如學生在討論“賢哉,回也!”時,只要老師引導一下,學生就知道這是一個判斷句。教師的相機誘導,往往能撥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不斷聯系,補充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思維也得到訓練。

      教法依據: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廢止串講,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征;主體與主導的最佳組合是現代課堂教學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互問互答,圍繞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用學生的互問互答,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把問題給學生,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較開放的探究活動中對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據:新課程標準在關于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學依據: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八、說學法

      以學為本,變教為學,是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一道學思想的理論基礎。為學生設計教學,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保證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1、 積累文言詞語。對于文言文而言,教師應重視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在具體的語境中落實字、詞、句,而學生應注意融會貫通,歸納總結。

      2、 朗讀法:知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知每一則的含義,加深理解。

      3、 整體感悟法。雖然每一則之間內容缺乏聯系,然而就其內容的側重點而言,內容又可歸納為學習和修身兩部分,整體感悟內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認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以及個人的品德修養。

      4、 討論、合作探究法。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討論探究面越是深廣,就越能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潛能,有利于學習的深入;學會發現問題,并能圍繞某個問題探究,解決,在積極采育中使自己的話語、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學到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九、說教學過程

      《<論語>十二章》一文的教學安排,主要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熟讀課文和學習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課時學習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課時學習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說課內容即針對第二課時而設計。由溫故知新導入,然后通過朗讀、翻譯、點撥、理解小結等環節學習四至八章,再板書總結,最后做題學以致用。在設計中突出學生主動的合作探究,充分讓學生活起來,注重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字詞的教學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強化。

      (一)溫故知新

      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前三章,下面我檢查一下大家學習的情況。(出示)

      1、填空

      《論語》是記錄________的一部書,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時期__國的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釋下面的詞語。

      不亦說乎? 說: 人不知而不慍,慍:

      不亦君子乎? 君子: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 逾: 矩:

      3、翻譯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學一開始通過溫故知新,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從而做好對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指導。

      (二)學習理解

      【朗讀】

      點明學生讀這五章。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讀熟文章,便于后邊的學習。

      【翻譯 】

      1、學生自由翻譯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四至八章,不會的標注出來。

      這一環節設計訓練學生獨立翻譯的能力。

      2、小組合作討論不會翻譯的詞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不會的字詞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點撥】

      提問學生后,老師對于學生翻譯中存在的字詞句進行點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老師的點撥強調重點,解決難點。

      【理解】

      同學們,熟悉了這幾章大意后,下面我們從幾個問題來理解。

      (出示)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這則告訴我們孔子認為怎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互動1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則告訴我們怎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互動3題)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仍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這則語錄中,孔子贊美顏回有怎樣的品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運用什么修辭?孔子的這番話告訴我們什么?(互動2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解決這些問題理解這五章內容。

      【小結】

      結合板書小結。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總結本節課學習了的學習方法、求知態度和修身做人。

      (三)學以致用

      1、做感受1題(1)、(2);

      2、做感受3題(1)、(2)。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學生做練習來檢查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情況。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二章教學案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重點)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難點)

      3、 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時安排】3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不亦說(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 )不習乎 不逾矩(yú)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

      一簞食(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而枕之(gōng) 博學而篤志(dǔ)

      (2) 看注釋,查工具書,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時習(時常地復習) 不亦說乎(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吾十有五(“有”通“又”)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指獨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五十知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而耳順(能聽得進不同意見)不逾(越過,超過)矩(規矩,規范)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

      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人不堪其憂(忍受)知之(指學問和事業)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飯( 吃飯)疏食飲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

      于(對,對于)我如浮云 必有我師焉(于此,在其中) 擇其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逝(流逝)者如斯(這,指河水)夫,不舍(舍棄)晝夜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漢)

      博學而篤(忠實,堅守)志,仁(仁德)在其中

      3、整體感知:

      查找資料,說說你所知道的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也可以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論語》的故事。

      【預習檢測】小組檢測:“預習導學”2。 小組評分

      【課堂探究】

      1、根據課下注釋,用現代漢語口頭翻譯課文。

      2、與小組同學一起找出哪些句子講的是有關學習方法的;哪些講的是學習態度的;又有哪些是講品德修養的。分別在書中做標記。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品德(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不忠乎……;

      3、 課文中哪句話給你的感受最深,抄在下面。

      【隨堂檢測】

      1、比一比,看誰課文背得又準又快。

      2、完成課后練習二,將答案寫在課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課后練習四,寫一段不少于80字的自己的體會。

      【布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熟記下列名言,并試著在寫作中運用。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二章》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篇目《〈論語〉十二章》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2課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第三單元所談論的“學習生活”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于寫學習生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知曉學生學情

      1、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同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難度,而且學習興趣較低。

      2、從學生基礎分析:我們位于城鄉結合部,生源嚴重不足,所照學生基礎薄弱,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應降低難度。

      2、要上好這節公開課,教師必須在預習課上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三、學法和教法

      1、根據學生學情,我們在預習課上應指導學生要充分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章語錄的意思。為將來繼續學習古文打下堅實基礎。

      2、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這也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3、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教師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點撥學生。初中學生已逐漸產生了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知識,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學生的切身體會喚醒學生;用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信仰激發學生。

      4、誦讀法

      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復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音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5、采用多媒體,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四、教學過程展示及設計理念闡述

      1、導入語

      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這樣標榜過《論語》的作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中北京大學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時間講解《論語》心得。孔子在國外的影響:韓國的孔廟、日本的孔廟、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論語》的著作、法國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國著名哲學家孔子生平》。

      設計理念闡述: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看到中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理由無非是時代久遠、學了沒用、枯燥乏味之類。也有語文教師向我說傾訴過同樣的感受,問我文言文該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說。這樣的導語無非是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學習古文的興趣。

      2、預習檢測

      A、學《論語》說《論語》(介紹《論語》這部書)。

      B、學《論語》知孔子(介紹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學《論語》清字詞(掃除課文中的生字詞障礙)

      D、學《論語》譯課文

      本環節設計目的:了解《論語》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

      3、教學目標確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可有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確定,也可有師生共同確定。但無論是那種確定方法都在強調學生的參與。我采用的是:師生共同確定。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依據單元提示,結合本課具體內容及課后練習,師生共同確定本課的教學目的:

      A、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解釋,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C、掌握整理歸納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標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種三維目標有利于教師操作。

      4、學《論語》理知識

      A、梳理文言文知識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

      教學方法:先展示課件,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后,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a有利于理清課文知識點,便于積累、復習。b有利于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c 有利于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B、梳理課文思想內容

      在上節課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從“求知識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個方面梳理課文內容,從而感受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學《論語》悟人生 (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2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并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置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著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著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么教育他們呢?為什么?

      討論之后,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并解釋意思。

      6、學《論語》寫心得

      我們學習完這篇課文,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大家把自己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寫下來。也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

      7、板書設計

      學《論語》 知《論語》

      說 孔 子 理 知 識

      悟 人 生 寫 心 得

      板書設計本節課教學程序的體現,也是預習課上師生共同確定的展示環節,同時也是課文的提綱。

      8、結語

      圣人思想傳千古,《論語》精神育后人。讓我們品味經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讓經典陪伴我們,享受幸福人生。

      以上是《論語》十二章說課稿,敬請各位同仁指教。

    【《論語十二章》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論語》十二章說課稿12-26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07-19

    《論語》十二章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論語》十二章學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06

    論語演講稿范文03-17

    論語的演講稿范文03-17

    《論語》試題12-29

    論語好句10-18

    論語忠恕之道演講稿范文03-18

    有關《論語》的讀后感范文03-1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六月在线 | 五月丁香六月婷婷视频播放器 | 日韩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欧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