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經典古詩文賞析14篇

    發布時間:2016-1-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孤雁

    唐(杜甫)

    孤煙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 這首詩描寫了失群的孤雁叫喚、追趕雁群的景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以第二、第四聯中任意一聯為例,分析其表現手法與藝術效果。

    頷聯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單影只,“萬重云”形容道理遙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

    2、 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表現了詩人不墜青云之志的高遠追求。

    2、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1、“千里”,有人寫作“十里”,你認為用哪個字更好?為什么?

    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壯闊,可以著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氣氛,又與詩的后兩句情調相諧。

    2、 詩的后兩句表達了對友人怎樣的情誼?這兩句與王維送別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格調有什么不同?

    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勸慰和贊美之情,鼓勵朋友樂觀豪邁,積極進取。這兩句詩氣勢雄壯,胸襟開闊,一掃纏綿悠怨的老調,是雄偉知音。

    3、山行留客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1、 首句的“弄”字歷來為人稱道,請從修辭和表達效果上品味這個煉字。

    這個“弄”字,用擬人的手法,化靜為動,將萬物沐浴在春光里的靜景寫活了,給景物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給客人留下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仿佛是要讓客人自己意識到--如此美景,留下了是值得的。

    2、詩中哪兩個字說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為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

    喜愛與希望與友人共賞美景的愿望?

    輕陰

    入云深處亦沾衣

          

    4、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1、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2、“草色遙看近卻無”是歷來備受稱道的名句,請你做簡要的賞析。

    “草色遙看近卻無”寫草剛出牙時的嫩綠景色,一場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綠意融融,遙望可知是春草露出的嫩芽,朦朦朧朧,清新可愛,又正因是早春,草還沒有長高長大,走近再看,才見稀疏的初牙,并不能形成綠色一片。詩人觀察細致,表達新巧,語言自然,感情純真。

    5、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折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分析。

    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的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堅決的轉折。

    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

    五至八句細致地描寫采菊的過程,并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 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見”字好,“見“字更能顯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意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6、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對比。岸上人來人往,只想著鱸魚的美味與船上漁民風里來浪里去形成對比。通過兩幅畫面的對比,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表達了對“江上往來人”的規勸。

    2、 聯系《岳陽樓記》的名句,說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漁民疾苦的同情,這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一個寫照。

    7、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1、 對于“一樹寒梅白玉條”中的“白玉條”三字,有人說不恰當,不符合梅花呈朵狀的形態特征。試談談你的看法。

    “白玉條”是恰當的,因為這樣更能體現梅花開得旺盛,壓滿枝頭的情景,同時,也能說明詩人當時的立足點是在遠處,和頷聯相呼應。

    2、“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兩句語言質樸,但含著不盡的意蘊。請作簡要賞析。

    這兩句是寫詩人的觀察發現。遠望寒梅,似雪非雪,迷離恍惚,定睛細看,溪畔橋邊,迎風怒放。詩人的感受和發現既凸顯了探索尋覓的驚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獨放的風姿。

    8、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夜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 兩首詩都寫到了中秋之月,但卻有著不同的感慨,請簡要說明兩首詩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白詩:抒發了被貶后面對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產生愁悶(抑郁、惆悵、失落等)之情。

    蘇詩:面對不可存永在的中秋美景,抒發了人生難料、前景未卜的感嘆,表達了應珍惜眼前美好的時光,及時享受快樂的思想。

    2、 請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這首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進行簡要的分析。

    昔年與今年的對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園邊歡度的,今年中秋卻是在被貶后的湓江邊渡過。樂情與哀情的對比:昔之樂游,今之苦嘆;昔之歡快,今之愁苦。

    9、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寫出詩人怎樣的形象和心境?

    詩歌前兩句寫出了幽靜清涼的秋景,塑造了一個孤獨無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詩人的心境是孤寂凄涼的。

    2、 詩評家認為此詩之妙,妙在后兩句。請從藝術技巧上做簡要分析。

    后兩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念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遠。

    10、 鵲  橋  仙

    陸游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城深處?

    潮生理棹,謿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陸游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漁父,實際上是寫自己詠懷之作。他寫漁父的生活與心情,正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情。上片“一竿風月,一蓑煙雨”,是漁父的生活環境!凹以卺炁_西住”,這里借用了嚴光不應漢光武的征召,獨自披羊裘釣于浙江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來喻漁父的心情近似嚴光。上片結句說,漁父雖以賣魚為生,但是他遠遠低避開爭利的市場。賣魚還生怕走近城門,當然就更不肯向紅塵深處追逐名利了。以此來表現漁父并不熱衷于追逐名利,只求得悠閑、自在。

    下片頭三句寫漁父在潮生時出去打魚,在潮平時系纜,在潮落時回家。生活規律和自然規律相適應,并無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樣沽名釣譽、利令智昏。最后兩句承上片“釣臺”兩句,說嚴光還不免有求名之心,這從他披羊裘垂釣上可以看出來。陸游一次覺得,“無名”的“漁父”比嚴光還要清高。

    這首詩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頭三句寫生活,后兩句寫心情,但深淺不同,上片結尾說自己心情近似嚴光,下片結尾卻把嚴光也否定了。顯而易見,這詞是諷刺當時那些被名利牽絆的俗人的。我們不可錯會他的寫作意圖,簡單地認為它是消極的、逃避現實的作品。

      

    11、漁  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本詩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時,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憤。詩中的西嚴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綠之中自遣自歌、獨來獨往的漁翁,含有幾分自況的意味,看似寫漁翁,實際是寫詩人自己。詩人通過對漁翁生活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全詩生動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蕩胸、意味深長!捌嫒ぁ倍挚梢愿爬ㄈ娭饕乃囆g特色。

    12、江 城 子

    蘇軾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此詞為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余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一朵芙蕖”兩句緊接其后,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

    從結構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據《墨莊漫錄》,彈箏人三十余歲,“風韻嫻雅,綽有態度”,此處用“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寫她,不僅準確,而且極有情趣。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詞中之雙白鷺實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

    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故言“苦(甚、極的意思)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云彩為之收色;最后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傾訴自己的哀傷。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

    與此同時,“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詞的最后,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山間水際。“”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結構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睌捣迩唷坝只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

    13、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評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采納,屢受打擊,心情抑郁悲憤。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14、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賞析】         

    劍門關是川北交通要道。當年,陸游奉調從陜南到成都去任新職,路徑此地,吟成這首記行小詩。詩人騎著毛驢,風塵仆仆,遠道而來。他一路前行,一路飲灑,倒也瀟灑自在。只是早行夜宿,衣不電動暇洗,滿身的塵埃和灑跡,未免不太雅觀。今日踏上劍閣古道,陰云密布,細寸蒙蒙,他穩坐驢背,崎崎嶇嶇,迤迤邐邐,左顧右盼之中,不時吟哦幾句,漸漸地,劍門關已經已經身后, 行入劍南來了。        

     這一番情調,夠別致、夠浪漫的吧?所以他不禁要自問該不該算個詩人了;卮馃o疑是肯定的。因為:自古詩人多飲灑,李白斗灑詩百篇,杜甫灑量不在李白之下,F在,滿襟衣的灑痕,正說明自己與“詩仙”、“詩圣”同一嗜好。騎驢,也是詩人的雅興,李賀騎驢帶小童出外尋詩,不是眾所周知的佳話嗎?而今自己“細雨騎驢”入得劍門關來。這樣,以詩人自命,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但何以又“無處不消魂”棗默然神傷呢?這就涉及陸游的一貫追求和當時處境了。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復中原,寫詩只是他抒寫懷抱的一種方式。然而報國無門,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陜西前線,過上一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現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閑職,重做紙上談兵的詩人了。這叫人怎么能甘心呢!         

    所以,“此身全是詩人未?”并非這位愛國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無可奈何的自嘲、自嘆。試想,如果不是故作詼諧,誰會把騎驢飲酒認真看作詩人的標志?親愛的讀者,請透過詩人幽默、瀟灑的語調,去觸摸、古籍他那顆苦痛心靈的震顫吧!

     

    吳生福

    [初中經典古詩文賞析14篇]相關文章:

    1.天凈沙秋思古詩文賞析

    2.初中生古詩文紙筆競賽預賽試題

    3.古詩文經典誦讀木蘭詩

    4.經典古詩文優秀手抄報

    5.初中好句好段摘抄及賞析

    6.初中摘抄美文加賞析

    7.初中好段摘抄加賞析

    8.詩經的經典名句賞析

    9.經典美文加賞析

    10.英語經典美文賞析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综合AⅤ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五月的丁香六月的婷婷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sm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 亚洲性爱视屏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