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6-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生喪(sàng)死無憾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           結果

    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察鄰國之政”二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于啟發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從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的區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以戰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  焉耳矣  兇  無如  加  好  請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無  于

    五、作業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啟發梁惠王,指出他與鄰國的實質是一樣的,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張。

        三、分析

        1.誦讀第五段

        請學生依據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訂正)。

        理解內容。

    [投影]        措施                      效果

                   ,                   不可勝食也叫

                   ,                   不可勝食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

                           ,                   不可勝用也。

     

        說明:“不可勝……也”給人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運用了排比手法。

      理清本段層次。

    提示:第一層    第1、2、3小句

              第二層    第4句

        第三層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導朗讀:第一層三句,語勢逐層上升,最后一層全段中心,作為最突出的部分。“養生喪死無憾”一語出現兩次,前者可輕讀,后者應重讀。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2.朗讀第六段

    請學生依據書下注釋

    [投影]

             

        與第五段比較異同處。

        提示:同是發展生產,強調“不違農時”,“以時入山林”,“無失其時”,“勿奪其時”。這些都強調不要耽誤生產時機。側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驅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發展生產,制民之產外,第六段還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張。

        指導朗讀: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項基本內容,四個“矣”陳述語言,氣勢充沛。最后總結“不……未……”雙重否定句式,讀得應堅定有力。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違  時  勝  數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樹  衣  畜  無  謹  庠序  教  申  孝  悌  義  頒  負  戴  王

    五、作業

    1.熟練背誦第五、六段。

    2.識記本課學習的文言實詞、虛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人

        梁惠王對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為做得很好,實際上與其他國君都一樣。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么態度呢?我們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誦讀第七段。

    理清內容:

    [投影]

    說明:一方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對梁惠王自認為“于國盡心”的駁斥。

    孟子最后還用了一個比喻,是怎樣比的?

        提示: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

        指導朗讀:“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諸侯貴族的荒淫,朗讀時,要表現出說話人的義憤。“涂有餓莩”句要讀出其悲憤的語氣。“人死”句是借用諸侯國君的自我辯護的口氣,應讀得有諷刺意味。用比喻來反駁,應用質問的口吻來讀。最后,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應用和緩、勸勉的語氣。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歸納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發展生產,制民之產,教化百姓,還有最后除虐政。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書]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這樣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來歸順。

    引導背誦。

    2.提示應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檢  涂  餓莩  發  歲  于  無  罪  斯  至

    3.完成課后練習二。

    4.完成課后練習一。

    5.完成課后練習四。

    6.討論課后練習三。

    [補充]

                寡人之于國也             對于

                移其民于河東             到

       (1)于{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比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跟、與

    (2)通假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②無失其時                 無通“毋”,不要。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花白。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展生產,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百姓才能來歸服。

        全文似乎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為主線貫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較整齊,這樣氣勢充沛,增強雄辯力。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識記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趙  媛)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4.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8.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9.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一级a一级a爱片免费久久 | 色鬼色无需播放器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亚洲一区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