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際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際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際教學反思1
《國際救援隊,真棒!》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通訊。在汶川遭遇8.0級大地震之后學習這篇課文,無疑使孩子們更具真實感、更能深刻地體會中國國際救援隊工作的辛苦和偉大。學習文章時首先創設情趣,我先給學生播放了幾張圖片,是四川地震中救援隊積極奮戰的場面,看完后,讓孩子們說說看到這些圖片,有什么想說的,激發了孩子們的共鳴。
接著出示救援隊——又通過圖片引出國際救援隊——最后引出中國國際救援隊,為了使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幻燈片出示資料袋,結合資料袋對中國國際救援隊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教師質疑:“你們想知道這是一支什么樣的隊伍嗎?”引導學生讀文,初讀課文,讓學生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并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概括課文。結合視頻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震帶來的災害,再次讀文是找出救援隊所遇到的困難。面對困難救援隊表現得怎樣?啟發學生用一個評價性的詞語概括他們的表現。再針對“真棒”一詞去深入課文,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為什么說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他們棒在哪里?”學生們抓住這個問題邊讀邊劃句子邊思考,很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在讓學生匯報交流讓學生自讀語句,從語句中體會通訊這種文體的語言特點。這節課就會很輕松地完成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情感升華,回歸主題”讓學生結合角色換位,來發自內心的感言,和作為阿爾及利亞人民的高度評價。為了進一步使學生理解人道主義、國際主義精神,我又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聯系到了海地地震、以及青海的玉樹地震,從而讓學生們感悟到這種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更加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國際救援隊的了不起,以及我們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同時感受到中非兩國人民的真摯友誼,達到了情感教育的升華。
國際教學反思2
今天,學習了《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這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由一篇通訊改寫而成。通訊是一種常用的新聞體裁,是對新聞事件、人物和各種見聞進行及時、詳盡而生動的報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情節、細節和有關環境氣氛。文章寫的是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幫助救災的事。通過課上交流前參的資料,學生了解了地震方面的知識,以及地震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災難的事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中國國際救援隊這個組織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并沒有接觸過而課文后的“資料袋”介紹的正是中國國際救援隊,把資料袋的內容也放在教學課文前作為新聞背景來閱讀,增加了學生對這一組織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之后學習這篇課文,無疑使孩子們更具真實感、更能深刻地體會中國國際救援隊工作的辛苦和偉大。學習文章時首先創設情趣,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激發孩子們的共鳴,能夠結合語境理解重要的詞句。然后課中研討時交流:你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的?這個問題在課前參與中,我已經布置孩子預習然后畫出具體的語句了。首先,地震發生后中國立即向地震災區派出救援隊,而且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其次,在受災嚴重,余震還在不斷發生的情況下,救援隊仍然迅速投入工作;最后,救援隊在搜索犬的幫助下,救出了一個男孩。通過課堂中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比較準確的畫出具體的語句,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在課文學習的最后,公志琪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這次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國國際救援隊有沒有參加救援?”此問題一出,學生紛紛發言,xxx說:“當然參加了,去了好多人呢。”xxx說:“肯定參加了,外國有難都去了,中國發生了災難更得救援了。”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孩子們對于地震的關注和了解是超過了我本來的想象的,他們對于焦點事件也有了他們自己獨特的理解,在災難面前他們也在學習和成長著。
中國國際救援隊很棒,這節課孩子們的表現也同樣出色!
國際教學反思3
課文通過對國際互聯網的結構、工作原理及與人們關系的詳細介紹,讓我們了解到國際互聯網的奇妙之處,認識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課文語言生動,時代感強,學生比較喜歡。
上課時,我主要抓住國際互聯網的三個特點來教學。一是“大”。讓學生在第二小節中找到能表現國際互聯網“大”特征的詞語,讀出“大”的感覺。接下來要解決國際互聯網的工作原理。這需要學生明白這個“網”中的“線”其實就是電纜、光纜和無線電波。因此就能歸納出它的第二大特點:“快”。課文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了國際互聯網的速度很快,讓學生理解“地球村”的含義。最后一個特點就是“多”,國際互聯網的作用多。課文用了整整一個自然段來寫,也沒有能詳盡地描述。學生通過朗讀,知道了國際互聯網的作用,有很多自己知道的,還有很多自己沒有聽說過的,不能了解的。最后讓學生感覺到,國際互聯網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常言道,文章有“文心”,題目有“題眼”。緊扣文章的核心設計教學,能凝神聚力切實高效展開教學活動,成就高效簡潔的課堂。“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課堂提問不單單是一個技巧問題,而是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問題的有效性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問題設計要講究發問方式,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激發情趣。每一問都應該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學伊始,我問學生:“你們愛上網嗎?平時都喜歡在網上干什么?”,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大大激起了學生上課的熱情。接著直奔文章核心,想想課文從哪些方面來介紹了“國際互聯網”的奇妙之處,引導學生走進深度閱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明白,課文是從涉及面大、傳遞信息快、內容多三方面來說明國際互聯網的奇妙的。再次引導學生:哪些語句講了互聯網傳遞信息快?哪些語句講了互聯網內容多?再次引導了學生讀書探究,也引導學生抓住了重點,最后準確地找出“天涯咫尺”“無所不有”“巨大的蜘蛛網”等語句。帶著這樣的教學設計,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課堂教學實踐,享受著課堂教學的快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際教學反思4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是一篇介紹現代高科技的說明文。課文通過對國際互聯網的結構、工作原理及與人們關系的介紹,讓我們了解奇妙的國際互聯網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也越來越多。
在教學設計中我通過讀題找到題眼:“奇妙”這一詞,契領全文,于是設計中心問題“想想課文從哪些方面來介紹了“國際互聯網”的奇妙之處的?”整體把握全局,展開教學,讓孩子們帶著這些問題走向課文,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究。通過研讀,讓學生明白,課文是從設計面大、傳遞信息快、內容多三方面來說明國際互聯網的奇妙的。
教學中,我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引導者,合作者。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掌握生字,同時對課文內容整體感知。接著,與學生共同研讀重點語句,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語句,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讀、悟、聽、說”中感受網絡的神奇。最后,我又讓學生自由結合,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喜歡的段落。我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時的運用恰當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對學生的看法表示肯定,表示感謝并進行鼓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做到了為學生服務,成了學生的合作伙伴。這節課中,我也注意架設教材與生活的橋梁,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正確的情感態度。
國際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寫的是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幫助救災的事。本課的學習目標是:一是讀懂課文內容,感受中國人民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幫助和友誼,體會理解和幫助是雙方的;二是繼續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這篇課文我是分下面幾個部分進行教學的:
一、引導學生讀課題質疑,“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指什么?請你們閱讀課文后面的“資料袋”,了解一下中國國際救援隊建立的時間及作用。
二、“真棒”是什么意思?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分別是什么?(學生初讀課文)
三、“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學生精讀課文,這部分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
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并不令人滿意,本節課并不成功。一是學生概括能力不強,不能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往往不能找到關鍵的語句或詞語來說明問題,如“迅速投入救援工作”,“余震還在不斷發生”等;三是學生不能真正體會救災的重要性與及時性,不能真正理解阿爾及利亞人民對中國救援隊的感激以及感受中國人民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幫助和友誼。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情境創設太單薄,僅僅靠嘴皮子,不容易感染學生。地震對于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地震的混亂場面,自然就不知道援助的重要性。缺少了地震的情境創設,當然就不容易打動學生的內心了。如果沒有條件使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那也應該找幾張有關地震的圖片,讓學生見識見識。
二、語言不精煉,表達方式不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如,語速太快,容易給學生以緊張感;“‘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如果換成“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這樣提問,也許更能促使學生理解課文。
三、重點語句沒有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或朗讀。如,“來到這座城市,展現在救援隊員面前的是一片悲慘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
【國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國際教學反思12-27
國際教學反思12-27
當代國際社會教學反思09-03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教學反思03-11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的教學反思07-05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的教學反思01-04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教學反思10-21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教學反思02-09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的教學反思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