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1-06-17 15:11:26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科學教案三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科學教案三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1在不同路面上,幼兒通過實踐測量感知汽車的速度。

      2讓幼兒初步學會圖表統計法。

      3通過此次活動,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玩具小汽車5輛,沙子路、地毯路、玻璃路各5條,底板5塊.

      2記錄表10張,兩種不同顏色的長條紙條各15條,小籃子10個,剪刀5把,大型積木若干.

      3錄音機1臺,磁帶1盒,藍貓頭飾1個。

      4黑板2塊,大夾子4個,卡通貼紙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 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場地,與幼兒相互問好.

      2藍貓突然出現與幼兒見面,提問引出課題.

      藍貓:“哈,哈,大家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藍貓)對,我就是大名鼎鼎的藍貓,你們喜歡我嗎?(喜歡)我聽說塘廈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個個都很聰明, 今天我就要來考考你們,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都很聰明.請小朋友們聽清楚我的問題:汽車在沙子路、地毯路和玻璃路上開,哪條路上開得最快呢?”

      二 引導幼兒探索在不同路面上感知汽車速度的方法

      1引導幼兒觀察鋪路的材料。

      教:“剛才藍貓說了有哪三條路呀?”

      幼:“一條是沙子路;一條是地毯路;還有一條是玻璃路.”

      教:“那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藍貓為我們準備了一些什么材料.”

      2教師一一介紹藍貓為幼兒準備的材料,并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材料開展討論測量的方法.(幼兒自由發言)

      3根據幼兒的討論,教師請幼兒自由組合三人一組第一次動手操作,教師觀察幼兒在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4教師小結

      教:“小朋友,現在你們都做完了測試,我想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哪條路汽車能開得最快?”(請個別幼兒根據自己小組圖表的答案發言)。教師提出第一次幼兒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請測量得比較好的一組幼兒來示范.

      5幼兒根據教師的小結進行第二次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教師小結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小朋友,到底走哪條路才是最快的呢? 幼:玻璃路。

      教:對,玻璃路是最快的。因為玻璃做的路面很光滑,所以汽車在玻璃路上開得最快。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了,玻璃路很滑,小朋友若是在上面行走是很容易摔倒的。而且,玻璃是很容易碎的,因此玻璃路并不時很安全。所以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道路,多是用水泥鋪的,這樣人走在上面就不那么容易摔倒。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把答案告訴藍貓吧!

      三 結束部分

      幼兒大聲喊藍貓,藍貓出現并問幼兒:“小朋友,哪條路汽車走得最快呀?”

      幼兒:“你走玻璃路回去只最快的,但是玻璃路很滑,開車時要注意安全啊!”

      藍貓:“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真的很聰明啊,那我也有獎品送給大家.(給每位幼兒發一張美麗的貼紙)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和我一起出去做游戲呢?(想)”

      藍貓帶領幼兒已開車的形式離開活動場地.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

      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

      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不同恐龍的形態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能根據學習的需要,從各種渠道查閱和收集有關資料。

      科學知識:

      了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知道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恐龍有關的各種問題,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恐龍化石的發現和作用,為恐龍尋找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教學準備:

      關于恐龍、恐龍化石的文字、圖片、模型以及多媒體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出示各種恐龍模型或圖片。

      同學們這是你們很感興趣的吧,今天,就讓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6500萬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爬行動物——恐龍。(板書)

      二、 了解關于恐龍的知識:

      1.關于恐龍的知識同學們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說說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學生匯報、交流。(將匯報的內容分成幾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

      4.我們的地球已有45 億年的'歷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億年的歷史。這38 億年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滅亡。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早已滅絕的,那么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又是根據什么復制出來的呢?

      三、了解恐龍化石被發現的歷史,以及恐龍骨架被還原的過程。

      1.誰能給我們講講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學生簡單介紹恐龍化石被發現及還原的過程。

      3.同學們從課外書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有相關的碟片

      4.從故事中我們知道恐龍化石給我們提供了幫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學家,你發現了一塊恐龍頭骨化石,你能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5.引導學生從頭骨大小或牙齒的尖利程度等展開合理想象,推斷這只恐龍的體形和食性,讓學生體驗到化石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6.小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恐龍骨架的形成過程,包含著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據恐龍的外形猜想它內部的骨架結構。

      1.出示各種恐龍的圖片或模型。

      同學們你認識這些恐龍嗎?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恐龍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觀察每一只恐龍最獨特的地方。)

      2.作為一名小考古學家,你們應該能粗略地描繪出內部的骨架結構。

      分組活動,每個人試著畫一畫。

      3.出示各種骨架模型圖片。

      根據你剛才描繪的骨架請你將這些恐龍和它們的骨架一一對應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

      4.交流、匯報,說說這樣對應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對恐龍有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同學們對恐龍的興趣更濃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興趣的內容跟同學們交流,或者觀看一部跟恐龍有關的影片。

      2.了解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想。說說你的想法。

      板書設計:

      消失了的恐龍

      關于恐龍的知識:名稱、種類、生活習性等

      恐龍化石的發現及骨架還原的過程

      外形對應骨架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能根據收集到的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過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們對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和進化有關的問題。

      珍愛動植物,保護珍貴的動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實物(根據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的文字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1.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實物。(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于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小結: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現的過程。

      1.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現的

      2.請學生發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現的過程。

      4.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么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為什么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讓學生領悟這個比喻所蘊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生了哪些困惑。

      3.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了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

      1.談話:對于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說說你的解釋嗎?

      2.學生發表意見。

      3.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的?

      4.閱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6.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課后繼續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內容。

      板書設計: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發現的?

      科學家的困惑:

      3、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

      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境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尊重證據。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并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的挑戰,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認識證據、利用證據的能力。

      教學準備:

      達爾文進化論資料、圖片,尺蠖蛾、極地狐貍、沙漠狐貍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出示達爾文照片。

      提問:同學們認識這是誰嗎?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達爾文。你知道他嗎?

      2.請學生講述達爾文的故事,同時準備一些關于他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

      3.交流:聽了科學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

      4.小結: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用進化論學說對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兒起源,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釋。科學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選擇、什么是自然選擇。

      1.舉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賣,你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2.學生交流。

      3.引導學生思考:牧民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正是人的行為影響了羊群的生存和發展。

      4.假設: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們唯一的天敵是狼。狼在夜間捕食,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就是什么顏色的了?

      5.學生討論、交流。

      6.比較兩種羊群的變化,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理解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之間的本質區別。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發生的反復變化。

      1.出示尺蠖蛾的圖片(兩種翅色)

      2.請學生介紹尺蠖蛾翅色變化的故事。

      3.舉例: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

      4.小結:自然選擇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四、認識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系。

      1.出示兩種狐貍的圖片。

      2.讓學生來認一認。

      3.提問: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4.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耳朵的區別,結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環境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拓展、延伸:

      1.談話:近100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仍然在對生物現象進行研究,隨著新證據不斷發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挑戰。你們了解這些新發現嗎?

      2.如果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如果不知道則由老師介紹。(出示相關資料)

      3.知道新發現對達爾文理論的挑戰,感受還有許多科學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人工選擇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尺蠖蛾、蝗蟲、青蛙---

      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系

    【關于科學教案三篇】相關文章:

    關于科學教案4篇01-21

    中班關于春天的科學教案02-09

    大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科學教案三篇01-22

    彩虹小班科學教案02-15

    小班科學教案《水》02-15

    【實用】科學教案3篇02-14

    《水》小班科學教案02-1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不卡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免费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