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科學活動教案五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活動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能夠分辨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聲音。
2、愿意表達自己的發現。
3、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黃豆、米粒、木糖醇罐子人手兩份。
音樂《大鼓和小鼓》
三、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興趣。
1、森林里要開音樂會了,看小動物們都帶來了好多樂器,他們還缺少沙錘,讓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幫忙吧。
2、出示瓶子,教師交代要求。
-------瓶子會發出聲音嗎?
二、第一次探索:裝黃豆
1、分享交流:黃豆發出了怎么樣的.聲音?搖的重了,輕了聲音有什么變化?
2、教師小結。
三、第二次探索:裝米粒
1、分享交流:米粒發出了怎么樣的聲音?搖的重了,輕了聲音有什么變化?
2、教師小結。
四、比較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1、自由探索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聲音。
2、教師小結:聲音響的是黃豆,聲音輕的是米粒。
五、森林音樂會。
1、出示大小鼓,教師示范。
2、幼兒一起參加森林音樂會。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對聲音感興趣,了解物體振動會發出聲音,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歡欣賞悅耳的聲音。
3、知道制造噪音是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同時也能避免聽噪音。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自制“聲音魔箱”一只,內有一些容易發出聲音的物品:鈴鼓、裝有黃豆的小瓶子、會發聲的動物玩具等等。
2、不同材料質地的玩具、餐具、工具等多種物體供幼兒操作。
3、錄有多種聲音的磁帶。
活動過程:
1、歌唱、傾聽活動:周圍世界隨意的聲音。
(1)復習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在歌聲中體會聲音的美好與神奇。
(2)教師:聲音的本領可大了,不僅能告訴我們誰來了,還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么事。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仔細地用耳朵聽一聽,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2、摸箱觸物游戲,體驗猜測聲音的樂趣。
(1)(出示“聲音魔箱”)教師:聲音真是我們的好朋友,看!這里有一個“聲音魔箱”。請你上來隨便摸一樣東西,并讓它發出聲音,下面的小朋友要猜猜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
(2)請3~4位幼兒上前游戲,讓其他幼兒一起聽辨聲音,并說說自己的聽辨理由。
3、操作活動,繼續感受不同的聲音,了解物體的振動會發出聲音。
(1)教師:看!桌子上那么多的東西也都忍不住要發出聲音了,可它一個人發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幫助。請你們去試試看,說說自己是用什么辦法讓它發出聲音的。
(2)請幼兒逐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發出聲音,大家一起聽辨聲音,感受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而且,在觀察中了解物體的振動會讓物體發出聲音。
4、引導幼兒討論:你喜歡什么聲音?為什么?
(1)組織幼兒傾聽錄音機中播放的不同聲音(如:放鞭炮聲、救護車聲、水流聲、嘈雜的人聲、琴聲等等)。說說自己喜歡聽到什么聲音?不喜歡聽到什么聲音?為什么?
(2)幼兒自由交流:自己聽過喜歡的和不喜歡的聲音,特別是要談談聽到不喜歡的聲音時,是什么感覺?(不舒服、心煩、害怕等等。)
5、介紹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兒避免聽噪音。
(1)教師:不好聽、亂糟糟的聲音我們叫它噪音,噪音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害處。經常聽噪音,耳朵會變聾,還容易得心臟病。
(2)引導幼兒積極討論。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應該怎么辦?(捂住耳朵,或者離開那里。)
幼兒園里有沒有噪音呢?(小朋友下課以后大聲吵鬧的聲音。)
在幼兒園里,小朋友什么時候可以發出熱鬧的聲音?什么時候應該發出輕輕的聲音?(游戲時可以熱鬧,看書、學習或休息時應該安靜,平時應該輕聲講話。)
6、教師小結并鼓勵幼兒學習控制音量的禮儀。
(1)教師: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聲音,上課發言要聲音響亮是為了讓別人聽清楚;人多地方說話聲音輕是為了不影響別人,不制造噪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場合來確定聲音的'輕或響。
(2)一分鐘輕聲交流時間,在學會控制音量禮儀的喜悅中結束活動。
活動建議:
1、活動區域創設:把“聲音魔箱”、錄音機、磁帶、一些餐具、玩具、工具等物品投放到“科學探索區”,成立一個“聲音總動員”。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進一步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索,發現和了解聲音的秘密。
2、家園共育:建議家長朋友帶孩子到大自然傾聽、感受天然的聲音,并教育孩子要尊重別人,不在公共場合制造噪音。
3、活動延伸:教師將幼兒在課堂上對聲音“輕或重、好或壞”發表的看法記錄下來,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交談。
4、領域活動滲透:在語言活動中讓幼兒進行“聽聲音自編故事”、在美術活動中讓幼兒繪畫“藏在聲音里的秘密”、在音樂活動中學習與同伴進行合唱,學會在集體歌唱中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在體育活動中讓幼兒“蒙眼聽辨聲音、變換方向走”,進一步體驗聲音活動的樂趣。
活動反思:
本節課是大班科學領域的一節探索活動,教師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大量動手操作的材料,通過分組實驗,集體、談話引導,再動手操作探索發現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來啟發、引導幼兒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非常寬松的環境,形成了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氛圍。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知多米諾現象,感知推力的作用。
2、能用多種方法玩積木,積極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
3、積極探索,樂意合作,體驗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積木若干、多米若骨牌游戲視頻
活動過程:
(一)看多米若游戲視頻,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段有趣的視頻,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想不想玩玩視頻里的`游戲呀?
告訴幼兒這種游戲叫多米若游戲,請幼兒用木塊玩多米若游戲。
(二)嘗試并找到游戲成功的秘密
你的多米諾游戲成功了嗎?為什么?
總結游戲成功的原因:每塊木塊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推第一塊時用力在中心。
(三)幼兒再次玩多米諾游戲。
為什么推了第一塊后面的就會陸續的跟著倒下。
總結多米若現象的原理:當推到第一塊積木時,第一塊積木的重量倒在第二塊積木上,積木的重量轉變為動力推到第二塊,這樣一塊接一塊的被推倒,形成了力的傳遞,成為多米若現象。
(四)剛才我們擺的都是直線,現在我們小組合作,能不能拼出其他的線條呢?
(五)玩一玩人體多米諾的游戲。
除了積木、骨牌可以玩多米若游戲,我們的人體也能玩這個游戲,我們一起來玩玩。引導幼兒玩人體多米若游戲。(大家陸續伸手、陸續倒下等等。)
(六)結束:多米若游戲人越多就越好玩,我們回教室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游戲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背景:
在平時的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感興趣,他們經常對著鏡子點頭、彎腰、擠鼻子弄眼等等。孩子們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說明他們有好奇心、有求知欲。針對大班孩子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這節探索學習活動,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身體的主要關節,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活動目標:
1、了解人體的主要關節,知道關節的名稱。
2、感知關節的運動功能,體驗運動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歡快的音樂
2、沙包、拉力器、毽子、皮球等玩具
活動過程:
一、創境激發興趣
播放歡快的音樂,教師和幼兒一起跳舞,活動全身。
二、感官體驗探索
1、問:跳舞時你身體的哪些地方在動?為什么會動?進而引出關節概念。
2、摸:找出關節,學習關節名稱。
三、游戲強化認知
1、看誰指得又快又準:老師說關節名稱幼兒指出自己相應的關節。
2、看誰說得又快又對:教師活動關節,幼兒說出相應的關節名稱。
3、音樂游戲:動動你的關節。
四、圖片(x線像)呈現模樣
五、活動體驗作用
1、玩中體驗: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在玩的過程中體驗關節與運動的關系。
2、看中尋找:讓幼兒觀察周圍老師的活動,發現關節與工作、生活的關系。
六、嘗試懂得保護
用紙筒固定關節,讓幼兒嘗試關節受傷后的不便,初步懂得保護關節的重要性。
七、總結提升經驗
八、舞蹈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認真反思我的教育行為與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這次活動讓我更加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他們喜歡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探索中領悟知識。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活動自然的認識了關節,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
1、注重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
本次活動開頭以一段舞蹈引起幼兒的興趣,自然導入課題。首先我讓幼兒隨音樂自由舞蹈,當這段熱身活動結束后我請幼兒想一想我們的身體這么靈活?手指頭為什么會彎曲?讓幼兒從自身對手指會彎曲這一認識入手,知道我們的手指上有關節。從而讓幼兒比較容易進入探究狀態,并保持持續的求知欲望。
在認識關節這一活動過程中,我著眼于以活動各個關節來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在最后一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通過想象在關節上畫畫,使幼兒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玩中體驗,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幼兒的親歷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我們身體上的'關節后,我又以如果不彎曲手指關節,能不能拿到我手里的東西?為游戲,讓幼兒親自體驗人體關節的重要性,激發他們認識、探究自己身體的興趣。通過這樣的親歷活動,使幼兒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
3、注重幼兒對關節這一概念是否準確理解。
在引出關節這一概念時,我強調了它是骨頭與骨頭之間可以動的連接部分叫關節。但有一幼兒說我們的舌頭上也有關節,他認為舌頭能活動就有關節,這無疑是不正確的。于是我就問他:我們的舌頭上有骨頭嗎?(沒有),這樣就自然地讓幼兒明白了我們的舌頭上是沒有關節的。
不過,在這個環節中,我還可以讓幼兒發現我們的眼皮、心臟、鼻子、嘴唇等地方都可以活動,但它們都不是關節。從而讓幼兒對關節的概念更加準確的理解。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元,角,分。
2.知道人民幣上有我國的國微,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要愛護人民幣。
3.通過游戲"買文具",初步學習"錢幣"的換算。
活動重點: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
活動難點: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動準備:
1.相關課件,各種面值紙幣和硬幣若干
2.學具:每組一盒人民幣,內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貨架及貨物,人手一份買文具的作業單。
教法:提問法觀察指導法,組織游戲法,操作法學法:觀察法,探究法,體驗法
活動過程:
一、開始導入
(1)、教師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我們熟稱的錢,也可以稱為人民幣,它分為紙鈔和硬幣。""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2)、知道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幣: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通過觀察人民幣上的數字讓幼兒認識它們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國微)幼兒依次認識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兒一起辨認人民幣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們的意思。
2、了解等量關系:
(1)、教師告訴幼兒元、角、分的等量關系。
(2)、幼兒按老師的出題,選出對應的錢幣:
一元等于幾角?"
二、游戲"買文具"。
"今天我們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請小朋友注意觀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兒逛文具超市。
(2)幼兒用完整地語句講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們要來買文具,大家看一看這些文具需要多少錢?"先引導幼兒觀察物品的價格.了解小數點前面數字和后面數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兒操作。
三、小組活動。
"今天老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張買文具的作業單,我們也來做一次小顧客,也來買文具。買的時候請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價格和人民幣的面值,然后用線把它們連起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教師小結,今天你們認識了人民幣,并學會了用錢購買物品,今后不要亂花錢,要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動評價。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評價五、活動延伸:
最后,還有一個小小的任務,利用假期休息時間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場,超市等地方詳細看一看大人如何購物,如何使用人民幣,也可以自己去購買,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訴老師.
活動反思:
本節課來源于大班下期《領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已經開始接觸到人民幣,如收到壓歲錢,隨大人去超市購物等。有小部分的孩子已有親身購物的經歷,所以他們對人民幣也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有探索的需求。而大班下學期幼兒對10以內數的分合有了一定的理解,這也為感受10元以內人民幣的數量關系作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在本次活動中,認識人民幣,知道面額的大小,了解元與角的關系,是個重點,而使用人民幣進行分解組合,有計劃合理消費是個難點,整個活動以“認識人民幣”——“識別人民幣面值大小”——“為災區小朋友購買學習用品”三個環節來貫穿,從而讓幼兒在富有情趣的活動中來獲得人民幣的粗淺知識,練習10元以內人民幣的分解組合,及養成方面的教育。
在第一環節中,我使用了課件、實物等教具讓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來讓幼兒認識人民幣及其面值,知道它們的單位大小關系。在活動中發現幼兒能夠很好的掌握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而對元與角之間的大小關系不清楚,所以我請幼兒比較:數字相同、面值是否也相同。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知道其單位不同、數字不同面值也就不同。
第二環節,根據幼兒的知識準備,我們設計了超市購物的`游戲,讓幼兒來感受x元錢的不同組合形式。這里我們給幼兒準備了10元、5元、2元、1元面額的人民幣,在操作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數字錢也是有講究的,10元只有1張,5元面額的有1張,2元面額的有1張,1元的比較多,這樣做就是要促使幼兒在沒有X元面額的情況下動腦筋去嘗試別的組合形式。而且這里我向幼兒提出了要求,購物后幼兒之間要互相交流,這個要求的提出促使孩子一方面進行合作,另一方面也在進行著自我糾正,自我調節。在這個環節中,加入了收銀員教師的收錢環節,既對幼兒的操作進行了驗證,又使活動更加情節化、游戲化了。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科學活動教案怎么寫05-04
科學活動教案07-25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4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8-01
科學活動教案06-12
科學活動教案10-13
精品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公開課04-11
科學活動教案[通用]05-30
科學活動教案模板05-15
[必備]科學活動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