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1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實踐,我發現學生升到三年級以后,語文學習常常出現“鞍形”,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學習語文興趣低落。我們發現部分學生獨立識字能力不強,讀書理解能力差,作文寫不出具體東西,閱讀教學覺得千頭萬緒,要夯實識字教學,還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重點詞句,同時還不能忘記教給學生體會重點段落的寫法,更不能忽視了文章的思想內涵的挖掘,于是每一節課,總覺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也不能落,那也不能少。
今天在易老師的語文課上,我覺得她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在嘗試著在閱讀課上抓住關鍵,重視語言文字訓練,有這樣幾處教學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復習鞏固環節,注重積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把每課的生字詞放在第二課時進行默寫檢查,做得非常好。生字詞的復習鞏固要立足于課堂而不是課外加班加點,讓學生準備專門的聽寫本,及時向老師反饋自己的掌握情況,既引起學生對字詞的重視,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做到課課清,這比單純的讓學生機械地、重復抄寫十遍八遍效果好得多。
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既是復習上節課的知識,更是訓練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好機會。易老師在這里如果交給學生概括的方法(幾個要素;段意合并法;抓重點的段落和句子等等),把步子放慢些,把方法落到實處,就更好了。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通過反復訓練,讓學生扎實掌握。建議初期將課文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坡度,讓學生想一想就能答得出,激起興趣。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重點句式來體會李四光好問善思的品質。
我注意到易老師正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連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閱讀見解。比如,引導學生從哪句話中的哪個詞中體會到了什么。在研讀大石頭到底“怪”在哪里時,引導學生抓住“孤零零”、“嚴嚴實實”、“沒臥進土里”等等這樣一些關鍵詞語來細細體會文本,這對剛剛起步學習寫作的三年級年級孩子來說意義重大,教會他們知道好的詞語會給文章增色不少,要注意平時的好詞佳句的積累。疑問句的反復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層理解,感受到李四光這個人物的內在品質。學生雖然起步維艱,但是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成效的。關鍵是我們能否找到合適的訓練點,假以恰當的訓練方法,給予正確的評價。
3、注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積累長句子,關注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充滿了語文味。
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從教學過程來看,本節課的重點好像放在了研讀大石頭的特點上,但我認為難點的突破和把握應該值得商榷,重點應放在“李四光是怎樣提出疑問,又是怎樣解心中的疑問的”,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課文。恰恰有從這兩個方面提煉出李四光“善于提問、勤于思考、執著探索”的品質。
2、從本課整體布局來看,有點前松后緊。前面走的太慢,后面匆匆帶過。導致交流讀后感想,拓展環節完成不了。問題出在作業練習環節改寫句子(把變被)和后面的視頻播放(冰川活動),我認為改寫句子可放在課后練習中完成,而視頻播放無益于課文(李四光的品質)的理解,可以不用。
另外,在最近的'課堂教學和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在閱讀教學滲透寫作的知識?
“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三年級一開始就要重視這個問題。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使學生懂得怎樣準確地運用詞語寫出通順的句子,怎樣連句成段。二年級學生雖曾作過一些看圖說話、寫話的練習,但畢竟是初步的。他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本領比較膚淺,表達時缺乏條理性。
所以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強讀的訓練,特別是默讀的訓練,從多讀中體會作者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在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另外,如何抓住重點段的研究,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記敘事物的思路,掌握一些連句成段的基本規律。還有,如何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與課文重點相應的片斷練習作業,把段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我覺得在易老師的課堂上有這方面的嘗試,但是方法還不夠成熟,過程還不夠明確。希望在這方面大家多多思考。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2
《奇怪的大石頭》是三年級上冊一篇新教材,講述的是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長大后他仍然沒有放棄探索巨石由來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課文貼近孩子的生活,同時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精神也為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賀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十分注意對文本詞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覺得本節課的優點如下:
1、教學環節層層遞進。在初讀課文的環節,老師先讓學生介紹地質學家,自然引出了老師對地質學家的.介紹,這是對學生知識的一個拓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檢查課文朗讀的環節,采用了出示重點句的方式,讓學生讀容易讀錯的句子,避免了從頭到尾的朗讀,有效地節省了課堂時間,不失為檢查課文朗讀的好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環節,老師更是獨具匠心,將課文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勾得著。因為三年級學生確實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內容。我當初教過,就沒有想到這個辦法,所以學生的主要內容寫得很不好,學了一個好招。作為老師,真是不應該老埋怨學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問題統領全課,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設計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注意從文中抓關鍵詞語,學生談得有理有據,長此以往,學生怎能不會閱讀呢?賀老師做到了讓學生有思考地讀,而不是只帶著耳朵來聽課,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讀,又注意學生的誦讀積累。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積累,這是韓興娥老師的好方法,賀老師做到了學以致用。
4、板書設計精妙,直插文本的核心。
有一點小建議:本節課設計了兩個導學提綱,每一個都設計了兩個問題,感覺比較繁瑣,可否再簡化一下?學生讀課文有唱讀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大家的注意。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相關文章:
復習課評課稿04-0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亡羊補牢》的評課稿06-24
《變阻器》的評課稿10-26
《 孔乙己》的評課稿06-02
《母雞》評課稿01-22
《折扣》評課稿05-17
趙州橋的評課稿06-25
《麻雀》的評課稿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