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精選5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就常常需要事先準備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要求,為保障《“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家防治包蟲病規劃目標的實現,科學規范開展包蟲病防治工作,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治策略
包蟲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工作原則,采取“以控制傳染源為主、中間宿主防控與病人查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
二、流行區分類
依據人群患病率和犬感染率,以縣為單位,將包蟲病流行縣分為以下4類,縣為Ⅱ類縣。
Ⅰ類縣:人群患病率≥1%,或犬感染率≥5%;
Ⅱ類縣:0.1%≤人群患病率<1%,或1%≤犬感染率<5%;
Ⅲ類縣:0%<人群患病率<0.1%,或0%<犬感染率<1%;
Ⅳ類縣:曾有本地感染包蟲病病例報告,但近3年未發現本地感染新病人,且無感染犬存在。
三、病例報告與治療
(一)病例發現。
要求縣人民醫院,對因其他疾病到醫院接受超聲檢查的患者主動開展腹部包蟲病超聲檢查。全縣18個鄉鎮具備超聲檢查能力的衛生院,結合基本公共衛生,農牧民、老年人等人群健康體檢中接受超聲檢查的患者主動開展腹部包蟲病超聲檢查。兒童篩查,轄區鄉鎮每年在小學一年級和六年級學生中開展超聲檢查。
(二)病例診斷。
根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影像學特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依據《包蟲病診斷標準》(WS257-2006)進行診斷,分別界定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疑似病例。疑似病例應進行免疫學檢查,陽性者判定為臨床診斷病例。
(三)病例報告。
對發現的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規定進行報告。
我中心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衛生機構,應于24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未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衛生機構,應于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具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收到傳染病報告卡后立即進行網絡直報。
疾控機構應及時在寄生蟲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統中填報、審核包蟲病疫情信息。
(四)病例建檔。
疾控中心應對所有報告的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建立病例管理檔案,記錄病例基本信息、診斷、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隨訪情況進行存檔。
(五)病例治療。
1.藥物治療。推薦阿苯達唑治療,定期復查B超或CT,根據病情確定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注意藥物治療適應癥、不良反應等。
2.手術治療。對符合手術指征的病例,經患者或者家屬知情同意,可選擇外科手術治療。
3.免費治療藥物和手術治療補助。按照包蟲病患者救治的相關規定,在流行縣為患者免費提供阿苯達唑進行藥物治療,為符合手術指征并同意手術的病例,提供手術治療補助。
(六)病例復查。
縣級疾控機構組織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每6個月進行B超復查,每年檢查一次肝腎功能。根據檢查結果,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由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在手術后6個月至1年內進行一次B超復查。
(七)病例隨訪。
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每3個月對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服藥依從性、不良反應等情況,按要求填寫隨訪記錄表。
四、病例個案調查和疫點調查
對各類病例發現渠道(常規病例報告、醫療機構主動超聲檢查、主動人群篩查、兒童篩查、監測發現等)報告的新發病例,在病例診斷后2周內開展個案調查,進行本地感染病例或者流行區輸入病例的.判定。
要求:在各鄉鎮,所有病例應納入包蟲病防治項目進行規范治療和隨訪管理。在各類包蟲病流行鄉鎮,判定為本地感染的病例應開展疫點調查。
疫點調查:對發現的本地感染病例,在2個月內對病例居住地的犬只、家畜、小型哺乳動物進行調查,對病例所在的自然村人群進行篩查,同時加強包蟲病防治知識宣傳。
五、傳染源控制
犬只管理和驅蟲
1.家犬登記管理。按照各鄉鎮包蟲病防治職責分工,責任部門責為轄區內所有家犬建立驅蟲登記卡,并每年更新;定期組織對轄區內所有家犬驅蟲。
2.染疫和疑似染疫無主犬管理。采取多種措施捕殺染疫和疑似染疫的無主犬,控制無主犬數量。以行政村為單位定期對無主犬進行驅蟲。
3.犬驅蟲方法。采用吡喹酮對3月齡以上的所有犬進行藥物驅蟲。體重小于5kg的犬每次給藥50mg;體重5-15kg的犬每次給藥200mg;體重大于15kg的犬每次給藥400mg。將藥物包被在犬能夠吞食的餌料中,給犬喂食。確認犬吞服后在犬驅蟲登記卡上記錄。各地可根據當地情況設立驅蟲日,以便統一驅蟲。投藥頻率與間隔。每犬每月定期驅蟲1次。
4.驅蟲后的犬糞處理。驅蟲后5天內,收集犬糞進行無害化處理焚燒,防止棘球絳蟲卵污染環境。
5.禁止犬只跨區域無序轉運。嚴禁未經檢疫犬只無序異地轉運,防止染疫犬跨區域傳播包蟲病。
六、中間宿主控制
(一)家畜屠宰管理。
1.集中屠宰場的管理。各鄉鎮的屠宰場應制訂屠宰家畜內臟包蟲病檢疫制度;按照農業農村部《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要求,動檢部門對發現的病變臟器實施無害化處理,嚴禁出售。嚴禁在屠宰場內養犬,防止犬進入屠宰場。
2.家庭和個體屠宰的管理。在尚不具備定點屠宰條件的地區,教育群眾不用家畜臟器喂犬,并做好病變臟器無害化處理。要求群眾發現病變臟器后,實施冷凍(24小時以上)或者煮沸(切碎至5厘米以下,煮沸30分鐘以上)、焚燒、深埋(填土50厘米以上)等無害化處理。
(二)家畜免疫。
每年對當年新生存欄羊進行疫苗接種,對免疫羊每年進行1次強制免疫。
(三)鼠類控制。
在牧民定居點及外周1公里半徑內實施滅鼠并恢復草地植被,控制鼠類密度。
七、健康教育
(一)基本內容。
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包蟲病的危害、防治知識、防控措施及國家相關政策等。
1.包蟲病危害。包蟲病對人體臟器的損害,導致的死亡和生活質量下降,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帶來的家庭經濟負擔等。
2.包蟲病防治知識。寄生蟲生活史,犬科動物在傳染包蟲病中的重要作用,開展牛羊等中間宿主防控的意義,感染包蟲病的風險行為,包蟲病防控方法等。
3.包蟲病防控措施。提倡“不玩狗,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等良好衛生習慣,犬驅蟲、犬糞處理、減少犬只數量的方法,屠宰管理、病變臟器處理、牛羊免疫,滅鼠等。
4.國家相關政策。包蟲病流行區“三免一補”政策,包括免費藥物治療,免費犬驅蟲,免費人群篩查,對適宜手術患者予以手術補助等。
(二)健教對象及重點內容。
各級干部和宗教人士:重點宣傳包蟲病的危害、防治知識和應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有關政策。
中小學生:重點宣傳包蟲病基本防治知識,養成飯前洗手、不玩狗、吃熟食、喝開水的良好衛生習慣。
屠宰人員:重點宣傳不用病變臟器喂狗和對病變臟器進行無害化處理等基本防治知識。
農牧民:重點宣傳定期給犬喂藥驅蟲、勤洗手、喝開水、不用生的病變臟器喂犬、主動接受醫務人員的檢查和治療等基本防治知識及有關政策。
婦女:重點是促使養成勤洗手、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強調做飯前洗手,促進家庭健康行為的形成。
病人及家屬:重點是包蟲病的危害、防治知識、國家對包蟲病患者救治政策等,提高防病意識和治療依從性。
(三)健教方式和方法。
1.語言通俗化:健康教育的內容應通俗易懂,使群眾易于接受和記憶。在少數民族地區注意使用民族語言和文字進行宣傳。
2.媒介多樣化:通過電視、廣播、包蟲病科普錄像、小型展覽、現場活動等渠道,采用實用宣傳品、微信平臺、病畜包蟲病感染臟器標本等方式和材料,傳播包蟲病防治知識、政策。
3.場所多樣化:在各中小學、村委開設專題講座,在中小學開設健康教育課,在社區舉辦講座,動員宗教人士在宗教活動中傳播防治知識,充分利用集市、村民會議開展宣傳,組織流動宣傳車以及與包蟲病患者座談等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結合開展人群包蟲病檢查、治療工作和犬的驅蟲管理等防治活動,使包蟲病防治知識、政策深入每個家庭和個人。
八、監測
包蟲病監測的目的是了解流行區疫情動態變化,評價防治效果,為制訂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監測在兩河口鎮開展,內容包括人群監測、傳染源監測、中間宿主監測和小學生知識知曉率調查。具體按照全國包蟲病監測方案執行。
(一)人群監測。包括病例報告,居民監測和小學生監測。
(二)傳染源監測。兩河口鎮,以行政村為單位,隨機采集犬糞進行檢測。
(三)中間宿主監測。在集中屠宰場或較大的宰殺點,檢查飼養的屠宰家畜的內臟感染情況。無集中屠宰場或點的縣,檢查本縣飼養的家庭屠宰家畜內臟感染情況。
(四)小學生防治知識知曉率調查。開展小學生監測的學校,對3-6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九、信息管理和工作報告
(一)防治資料管理。
1.建立健全信息資料管理制度。
2.確定專人負責信息資料管理工作。
3.各類信息資料收集完整、真實,及時記錄、清晰、準確,按要求及時上報。
4.各項工作完成后及時整理,按檔案管理要求立卷歸檔,妥善保管。
5.建立和完善規范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庫資料備份保存,確保數據安全。
6.依法、規范疫情信息、統計數據等信息的,確保居民個人隱私等得到保障。
(二)上報防治信息。
防治信息采用常規記錄表和工作報表收集。統計時段為1月1日至12月31日止。防治信息由承擔相應防治工作的人員負責填報,在工作任務完成后隨時填報并送縣級疾控機構。全部防治信息應在次年1月10日前完成報送。
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 2
一、目標規劃
在接下來的 xx 年內,將本地區包蟲病的人群患病率降低 xx%,家犬感染率控制在 xx% 以下,顯著提升群眾對包蟲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到 xx% 以上,完善包蟲病監測體系,確保監測覆蓋率達到 100%。
二、防治策略
傳染源管控:全面落實家犬登記管理制度,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動態管理,準確掌握家犬數量及分布。推廣家犬拴養,限制其活動范圍,降低傳播風險。每月定期開展家犬驅蟲工作,為每只家犬建立驅蟲檔案,詳細記錄驅蟲時間、藥物使用情況等。同時,每季度組織一次無主犬清理行動,對捕獲的無主犬進行統一驅蟲后,送至指定收容場所,或經評估后進行無害化處理,嚴格杜絕染疫犬和疑似染疫犬流入市場或被隨意處置。
中間宿主防控:大力推動牲畜定點屠宰,強化屠宰環節的檢驗檢疫流程,配備專業檢疫人員,運用先進檢測設備,確保對每一頭牲畜進行嚴格檢查。一旦發現病變臟器,立即采用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方式,處理過程需全程監督并記錄。加強對牲畜交易市場和運輸環節的監管,嚴格查驗檢疫證明,防止染疫牲畜流通。對于分散屠宰行為,通過宣傳教育、設立流動檢疫點等方式,引導農牧民對病變臟器進行規范處理,可提供無害化處理工具和場地支持。在重點牧區,每年定期開展羊只包蟲病疫苗接種工作,提高免疫覆蓋率,建立免疫臺賬,跟蹤免疫效果。
患者診療與救助: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詳細的人群篩查計劃,每年對 xx% 的常住人口進行包蟲病篩查,優先覆蓋高風險區域和人群。篩查采用超聲檢查為主,血清學檢測為輔的方法,提高檢測準確性。對確診患者,依據病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藥物治療患者需定期隨訪,監測治療效果和藥物不良反應,每 xx 個月進行一次肝腎功能檢查。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及時轉診至定點醫院,建立綠色轉診通道,簡化轉診流程。積極協調民政、醫保等部門,完善患者救助機制,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減輕經濟負擔。
監測體系強化: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包蟲病監測網絡,明確各級職責。縣級負責數據分析、疫情研判和技術指導;鄉級承擔日常監測任務,收集和上報數據;村級協助開展現場調查和樣本采集。每月開展一次疫情分析會議,及時掌握疫情動態。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建立包蟲病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病例報告、患者管理、監測數據錄入等功能的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性。規范病例個案調查和疫點處置流程,一旦發現病例,24 小時內開展調查,采取針對性防控措施,評估傳播風險,防止疫情擴散。
三、保障措施
組織保障: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衛生健康、農業農村、公安、財政等多部門參與的包蟲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協調解決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經費保障:設立包蟲病防治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建立經費增長機制。經費主要用于人群篩查、患者治療、犬驅蟲、監測體系建設、宣傳教育等工作。加強經費使用監管,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技術保障:加強與上級醫療機構、科研院校的合作,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定期組織本地防治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學習先進的防治技術和經驗,提高專業水平。鼓勵開展包蟲病防治科研項目,探索適合本地的防治技術和方法。
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 3
一、工作目標
本年度內,在項目實施區域,將人群包蟲病篩查覆蓋率提升至 xx%,家犬登記管理率達到 xx% 以上,家犬驅蟲率不低于 xx%,家畜病變臟器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小學生包蟲病防治知識知曉率達到 xx%。
二、重點任務
傳染源精準控制:以村為單位,全面開展家犬普查登記工作,詳細登記犬只品種、飼養人信息、免疫情況等,繪制家犬分布地圖。推行犬只電子標識佩戴,方便管理和追蹤。制定科學的犬驅蟲計劃,選用高效、安全的驅蟲藥物,如吡喹酮。采用集中驅蟲與分散驅蟲相結合的方式,每月定期開展驅蟲行動。驅蟲時,組織專業人員或志愿者逐戶上門指導,確保藥物正確投喂,并及時清理犬糞,進行無害化處理,可采用生物發酵、深埋等方式。
中間宿主管理升級:加強對牲畜養殖場、屠宰場的監管力度,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和日常巡查機制。在屠宰場配備現代化的檢疫設備,如 X 光檢測儀、快速檢測試劑條等,提高檢疫效率和準確性。對檢出的病變臟器,采用高溫高壓無害化處理設備進行處理,確保病原體徹底滅活。鼓勵和支持建設集中無害化處理中心,對分散屠宰的病變臟器進行統一回收處理。同時,加強對養殖戶的宣傳教育,發放宣傳手冊,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引導其做好牲畜飼養管理,定期進行疫病監測。
患者規范化管理:建立患者信息管理系統,整合醫療、疾控等部門的患者數據,實現信息共享和動態更新。為每位患者建立規范化的健康檔案,詳細記錄病情、治療方案、隨訪情況等。組織醫療專家團隊,定期對患者進行會診,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對包蟲病的'診療水平,確保患者能夠在基層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隨訪服務。
健康教育創新開展:針對不同人群,設計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在學校,將包蟲病防治知識納入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通過舉辦知識競賽、主題班會、手抄報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知曉率。在社區和牧區,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播放科普視頻、發布防治知識文章。組織文藝演出團隊,編排以包蟲病防治為主題的小品、相聲等節目,深入基層進行巡回演出。開展 “健康家庭” 評選活動,對積極參與防治工作、衛生習慣良好的家庭進行表彰和獎勵,以點帶面,推動整體防治工作。
三、實施步驟
準備階段(第 1 - 2 個月):成立項目實施工作小組,明確人員職責。開展基線調查,了解項目區域內包蟲病流行現狀、家犬數量及分布、人群知曉率等情況。制定詳細的項目實施計劃和預算,準備相關物資和宣傳資料。
實施階段(第 3 - 10 個月):按照實施方案,全面推進各項防治工作。每月定期開展家犬驅蟲、疫情監測等工作,每季度組織一次患者隨訪和病情評估。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整改。同時,持續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防治氛圍。
總結評估階段(第 11 - 12 個月):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全面總結評估,收集相關數據,對比項目實施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組織召開項目總結會議,對表現優秀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撰寫項目總結報告,為后續防治工作提供經驗參考。
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 4
一、預期成果
在未來 xx 年,實現本地區包蟲病疫情明顯下降,人群患病率降低至 xx% 以內,犬感染率控制在 xx% 以下,建立完善的包蟲病防治長效機制,提升群眾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防治的良好局面。
二、防治措施
綜合防控體系構建:建立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包蟲病綜合防控機制。衛生健康部門負責患者診療、疫情監測和健康教育;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家畜和犬只管理、動物疫病防控;公安部門協助開展犬只管理和執法工作;財政部門保障防治經費投入。制定詳細的部門協作工作流程和考核機制,明確各部門在包蟲病防治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監測預警優化:完善包蟲病監測哨點布局,增加監測哨點數量,覆蓋不同地理區域和人群。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如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提高監測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建立疫情預警機制,設定疫情預警閾值,當監測數據達到預警標準時,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包蟲病疫情監測預警平臺,實現數據實時上傳、分析和預警信息及時推送,為防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防治能力提升:加強包蟲病防治專業隊伍建設,通過招聘、培訓等方式,充實專業人員力量。定期組織防治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授課和指導,學習最新的防治技術和理念。加強實驗室建設,配備先進的檢測設備,如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熒光定量 PCR 儀等,提高實驗室檢測能力。建立遠程會診系統,實現基層醫療機構與上級專家的實時會診,提高診療水平。
健康教育深入推進: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健康教育活動。制作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如宣傳海報、折頁、視頻等,采用藏漢雙語或多種民族語言,確保宣傳內容通俗易懂。利用農村廣播、流動宣傳車、文化下鄉等活動,深入偏遠牧區和農村地區進行宣傳。在學校、社區、寺院等場所舉辦包蟲病防治知識講座和培訓,提高重點人群的知曉率。建立健康教育效果評估機制,定期對宣傳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宣傳策略和內容。
三、資源配置
人力資源:組建包蟲病防治專家團隊,負責技術指導和培訓。在縣、鄉、村三級分別配備足夠數量的專職防治人員,明確職責分工,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工作能力。同時,發動志愿者參與包蟲病防治工作,協助開展宣傳教育、犬只驅蟲等工作。
物力資源: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治療藥品、防護用品等物資。建立物資儲備庫,規范物資管理流程,確保物資供應及時、充足。加強對檢測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定期進行校準和更新,保證設備正常運行。
財力資源: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加大本級財政投入力度,設立包蟲病防治專項經費。加強經費管理,嚴格執行財務制度,確保經費合理使用。同時,探索多元化的經費籌集渠道,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包蟲病防治工作。
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 5
一、階段目標
在本年度內,完成項目實施區域內 xx% 的人群包蟲病篩查工作,家犬登記管理率達到 xx%,犬驅蟲率達到 xx%,家畜屠宰檢疫率達到 100%,病變臟器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群眾包蟲病防治知識知曉率提高 xx 個百分點。
二、關鍵工作
傳染源有效管控:全面開展家犬排查工作,建立家犬管理臺賬,詳細記錄犬只信息、飼養人信息以及驅蟲情況。推行犬只免疫與驅蟲同步進行的工作模式,在免疫接種時,同時進行驅蟲處理。加強對犬只交易市場的監管,嚴格執行犬只交易檢疫制度,對無檢疫證明的犬只禁止交易。開展犬只疫病監測,定期采集犬只糞便和血液樣本進行檢測,及時發現感染犬只并進行隔離治療或無害化處理。
中間宿主防控強化:加強對家畜養殖場的規范化管理,指導養殖戶做好養殖場環境衛生、飼料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推廣科學養殖技術,提高家畜免疫力。在屠宰環節,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增加檢疫頻次,擴大檢疫范圍,確保每頭家畜都經過嚴格檢疫。對檢出的病變臟器,采用環保、高效的無害化處理方式,如生物降解、焚燒發電等,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病原體的有效滅活。加強對牲畜運輸車輛的消毒和監管,防止疫病傳播。
患者關懷與管理:建立患者關愛幫扶機制,組織志愿者定期走訪患者家庭,了解患者生活困難和需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加強患者治療管理,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定期進行隨訪和復查,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開展患者健康教育活動,通過舉辦健康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治療依從性。
宣傳教育創新: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利用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制作生動有趣的包蟲病防治科普視頻,廣泛傳播防治知識。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活動,如線上知識問答、線下義診咨詢等,提高群眾參與度。針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宣傳內容和方式,采用民族文化元素,如藏族唐卡、蒙古族歌舞等形式,融入包蟲病防治知識,提高宣傳效果。
三、監督與評估
監督機制:成立包蟲病防治工作監督小組,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制定詳細的.監督檢查標準和流程,明確檢查內容和方法。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責任單位限期整改,并跟蹤整改落實情況。
評估指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包括人群患病率、犬感染率、篩查覆蓋率、患者規范管理率、群眾知曉率等核心指標。定期對各項指標進行監測和統計分析,評估防治工作效果。
結果應用:根據監督檢查和評估結果,總結經驗教訓,對防治工作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及時調整防治策略和措施,優化項目實施方案,提高防治工作質量和效果。
【包蟲病防治技術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包蟲病防治工作簡報(通用11篇)11-29
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總結10-26
技術實施方案10-06
職業病防治計劃與實施方案(精選16篇)01-22
醫院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模板08-31
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通用15篇)02-09
養殖技術培訓實施方案06-02
小學勞動技術實施方案范文(精選12篇)09-19
六病防治工作計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