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像一塊滾石》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 1
我們學校圖書館的傳記區(qū)一向人跡罕至。一天中午,顧不上吃飯,為了找《梵高傳》,我開始在書籍擺放秩序很糟糕的傳記區(qū)苦苦尋覓。傳記區(qū)的人跡罕至是包括兩方面的,即讀者和管理員。索書號基本派不上用場。這里的書大多有一種上了年紀的人的隨性。你看,墨索里尼和達利親熱的靠在一起,包圍他們則是另一個完整系列的《美麗與哀愁》,全是著名的女子。科學巨匠們和政治領(lǐng)袖們不分彼此,完全不顧索書號的千里迢迢。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我很認真的搜索每一個角落,終于發(fā)現(xiàn)了我想要的那個索書號,可是這書是《梵高畫傳》,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我基本絕望了。我放棄了《梵高傳》,開始隨手翻閱其他傳記,順便盡綿薄之力進行歸位。我被一本講述beatles的小冊子迷住了,里面有許多罕見又珍貴的照片和資料。當我看完的時候,下午的上課時間就快到了。我只好迅速撤離。就在轉(zhuǎn)身的時候,我的眼前一亮,一本巨嶄新的《像一塊滾石》赫然出現(xiàn)了。我懷著朝圣的心情把它捧回了家。
以往看自傳,向來是有一點八卦成分的。這次,一開始,也不能免俗。我自認為看書向來不慢(breakingdawn只用了一個晚上),基本是一頁頁勻速掃過去,但是看到描寫baez的地方就會放慢速度,略顯亢奮。可是,里面關(guān)于baez的描寫實在是不多,覺得很不滿足。這種不滿足一直縈繞在我心上,直到最近反復看了no direction home,才稍微平息一點。
對于一些有感覺的書,在看完一遍后,我會隨意翻開一頁,向前或向后反復看。《像一塊滾石》也在此列。再看時,我開始能夠體會到一點dylan游刃有余的.意識流手法了。也許他本人寫書時并沒刻意用什么意識流,但是讀起來確實有普魯斯特文字的那種感覺。隨著dylan時近時遠的思緒,我的視角從他被lou levy發(fā)現(xiàn)的那個冬天,一路延展到事故后在老式花園里散步的某個中午;從北明尼蘇達到明尼阿波利斯到紐約;從cafe wha?到gaslight;從baez,到sussi,到sara;從朋友家的長沙發(fā)到曾經(jīng)是henry ford所屬的房子......
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不會反對我說dylan是個博學的人。他讀過好多好多書。對這些書又有自己獨特的品位和敏銳的見解。他的很多句式都有《尤利西斯》的影子。他提到了讀過《尤利西斯》的事,但是不清楚這本書對他產(chǎn)生了多大的影響,一如其他那些書籍。戲劇、繪畫,更不用提音樂,dylan絕非曇花一現(xiàn)的徒有虛名。
看了一段時間后,我徹底脫離了八卦的不純動機。dylan的文字有著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和存在感。他能回憶起閃電般劃過腦海的意識片段,再用吸引人的表述娓娓道來,竟沒有伍爾夫的意識流中的潮濕拖沓,只有一種仿佛深入到精神領(lǐng)域的共鳴。也許這是他創(chuàng)造的另一個自己,但是又有誰會在乎呢。dylan已經(jīng)做得足夠好了,在記錄自己的同時,實現(xiàn)和讀者精神和思維的相通更加令人欣喜。
我看到這本書大概是個偶然,但是,這樣振奮的書由dylan寫出,應(yīng)該是個必然。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 2
其實不喜歡看傳記。被人描述總會缺少內(nèi)在的靈魂,而自己述說則會少了客觀的審視。不過,這本鮑勃迪倫的書太美妙了,完全顛覆了我的固執(zhí)印象。
一位聲譽極廣的歌手,一位忠于內(nèi)心的詞作者,一位思想深刻的藝人。種種名頭堆起來,不管怎么說,他已經(jīng)足夠具備了寫自傳的功力。那么,平靜下呼吸,來接受這位民謠歌手的絮語吧!
本書分5部分,第一部分寫剛到紐約的困窘,第二部分寫演唱事業(yè)的`起步,第三部分寫名聲帶來的困擾,第四部分則寫靈感的缺失及事業(yè)的停滯,最后是陳述了整個藝術(shù)生涯。總體很清楚,但閱讀下去你會驚訝不已。卷進去,難于脫身,不愿脫身。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 3
他也許是20世紀最后的行吟詩人了。
鮑勃迪倫,一個杰出的民謠歌手同時又被人稱為民謠的背叛者,一個偉大的搖滾樂人; 20世紀60 年代美國年輕人的代言,一個反戰(zhàn)運動倡導者,一個民權(quán)主義者。人們喜歡給他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而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只是一個詩人,把自己的詩唱進歌里的人,一個真正的行吟詩人。
讀完他的自傳《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的詩人的形象就漸漸在我的心里立體起來了。
自傳的時間順序被打亂了,幾章之間并不連續(xù),好象是鮑勃迪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全然是率性而為。著重描寫的是他剛到紐約在格林尼治村的小咖啡館駐唱的時光,對被當成話筒、代言人的厭倦和抗拒,從平淡的巡回演唱會的低谷里找到新靈感的時刻。如果我們看到過任何關(guān)于鮑勃迪倫的簡介,便會知道這些時間段都不是他事業(yè)輝煌的`時期,有人甚至會認為這些都是他人生中不太重要的階段。是呀,我們看到的鮑勃迪倫,總是唱著《blowing in the wind》,走在反戰(zhàn)隊伍里的鮑勃迪倫;是在民謠音樂會上拿著電吉他唱歌,引起爭議的鮑勃迪倫。而這些,在他的自傳中幾乎沒有提到。一個真正的游吟詩人又怎會留戀舞臺上的瞬間光芒?而他寫到的那些時光,應(yīng)該就是他自己最為記憶深刻的時光了。在那些時間里,他思考自己的音樂,自己的人生,思考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然后他去做,照著自己想的做,才有了我們所看到的鮑勃迪倫。
最喜歡的還是對于他青年時代的講述,特別是在格林尼治的那段。一個年輕人,懷著夢想,熱愛來到紐約,在荒涼破舊的郊區(qū)和各種藝術(shù)家在一起,這些人的生活也是荒涼破舊的,但夢都是華麗美好的。他聽,他唱,他看,他想,他寫,他和朋友在一起。然后,他開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去做。他說“我做每件事都很快。思考得快,吃得快,走得快。我甚至唱歌都快。我需要讓自己慢下來,如果我要成為一個言之有物的作曲家的話。”這是一種自我設(shè)計,屏棄“跨掉的一代”的放任自流。他描寫那些變化,美國的變化,民謠的變化,自己的變化。雖然,他自己并不情愿,但他確實真實地記錄了一個時代人們的風貌。
這本自傳的書名來自他的同名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這兩者有相同的精神內(nèi)涵,一種對自己的坦然,那些意志消沉的時刻,那些退卻,那些失敗的時刻,他袒露在人們面前,他正視它們。因為他是一個詩人,詩人內(nèi)省,所以堅強,不會迷失。回憶或者是總結(jié),對于他并不意味著結(jié)束,而是重生。
正如那首歌中所唱,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out a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像一塊滾石,行吟詩人不會停止歌唱。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 4
讀完鮑勃迪倫的《像一塊滾石》,我仿佛跟隨他經(jīng)歷了一場跌宕起伏的音樂之旅。這本書不僅是迪倫個人的回憶錄,更是一部充滿激情與掙扎的藝術(shù)成長史,讓我對音樂、對自我有了全新的認識。
迪倫在書中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他早期的音樂探索歷程。從最初在街頭巷尾的彈唱,到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他始終在不斷嘗試和突破。他不受傳統(tǒng)音樂風格的束縛,大膽地將民謠、搖滾、藍調(diào)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音樂風格。這種對音樂的執(zhí)著和創(chuàng)新精神,深深觸動了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規(guī)則和框架所限制,不敢輕易嘗試新事物。而迪倫卻用行動告訴我們,只有敢于打破常規(guī),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在自己熱愛的領(lǐng)域中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迪倫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他認為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表達自我、傳遞思想的工具。他的歌曲中充滿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對人性的思考,每一首歌都像是他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寫照。這種將個人情感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他的音樂具有了深刻的內(nèi)涵和強大的感染力。這讓我意識到,無論是從事何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其中,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價值、有意義的作品。
同時,迪倫在面對外界的質(zhì)疑和壓力時,始終堅持自己的音樂道路。他不迎合市場的口味,不被名利所誘惑,始終保持著對音樂的純粹熱愛。在他的音樂生涯中,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追求。這種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讓我深受鼓舞。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會面臨各種誘惑和選擇。但只要我們像迪倫一樣,堅守自己的初心,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夢想。
《像一塊滾石》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充滿魅力的鮑勃迪倫。他用音樂書寫了自己的人生,也用自己的經(jīng)歷為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以他為榜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追求夢想,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讓自己的生命也能像一塊滾石一樣,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獨特的印記。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 5
鮑勃迪倫的《像一塊滾石》,宛如一扇通向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社會的窗戶,透過它,我看到了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也看到了一個在時代浪潮中不斷追尋自我的靈魂。
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社會矛盾尖銳,人們的思想發(fā)生著巨大的轉(zhuǎn)變。迪倫的音樂就像是時代的鏡子,反映著社會的種種問題。他的歌曲《答案在風中飄》《暴雨將至》等,以深刻的歌詞和激昂的旋律,表達了對戰(zhàn)爭、種族歧視等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和抗議。他用音樂喚醒了無數(shù)人的良知,成為了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精神領(lǐng)袖。這讓我深刻認識到,藝術(shù)具有強大的力量,它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影響和改變?nèi)藗兊乃枷牒托袨椤?/p>
然而,迪倫并沒有僅僅滿足于成為時代的代言人。在書中,他不斷地探索和思考自己的音樂風格和創(chuàng)作方向。他從民謠歌手逐漸轉(zhuǎn)變?yōu)閾u滾歌手,這種轉(zhuǎn)變不僅是音樂風格的改變,更是他對自我認知的深化。他不再局限于外界對他的期待,而是勇敢地追尋自己內(nèi)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這種對自我的堅持和追尋,讓我深受觸動。在當今社會,我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迷失自己的方向。但迪倫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只有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
此外,迪倫在書中對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的描述也讓我大開眼界。他坦言,靈感往往來源于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可能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也可能是一段回憶。他不斷地積累素材,反復打磨作品,力求將最真實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融入到音樂中。這讓我明白,任何優(yōu)秀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論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還是其他領(lǐng)域,只有腳踏實地,不斷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像一塊滾石》不僅僅是一本關(guān)于音樂的書,更是一本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自我追尋的書。鮑勃迪倫用他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尋真實的自我。同時,我們也要像他一樣,用自己的方式去關(guān)注社會,用行動去傳遞正能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 6
翻開《像一塊滾石》,我被鮑勃迪倫獨特的文字風格和真摯的情感所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他音樂生涯的回顧,更是他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
迪倫在書中回憶了自己與眾多音樂人的交往和合作經(jīng)歷。這些經(jīng)歷不僅豐富了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從其他音樂人身上汲取靈感,不斷完善自己的音樂風格。這讓我想到,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與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同樣重要。通過與不同的人接觸,我們可以開闊視野,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不斷提升自己。同時,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能收獲珍貴的友誼和回憶,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財富。
書中還提到了迪倫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心態(tài)。在他的音樂生涯中,曾經(jīng)遭遇過無數(shù)次的失敗和質(zhì)疑,但他從未因此而氣餒。他把這些挫折看作是成長的機會,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調(diào)整自己的方向。這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讓我深受啟發(f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對,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此外,迪倫對音樂的熱愛和執(zhí)著也讓我為之動容。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音樂,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保持著對音樂的敬畏之心。他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嘗試新的音樂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這種對事業(yè)的熱愛和追求,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無論我們從事什么工作,只有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像一塊滾石》讓我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和人生的豐富多彩。鮑勃迪倫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就像一場旅程,充滿了未知和挑戰(zhàn)。但只要我們懷揣著夢想,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我的堅持,就一定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屬于自己的精彩足跡。同時,音樂作為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藝術(shù)形式,能夠帶給我們無盡的力量和感動,讓我們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像一塊滾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滾一滾教案06-11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
小班《滾一滾》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