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精選7篇)
導讀: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歡迎閱讀!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 1
人應該說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趣的創造了,也許我們可以不信上帝創造了人,但顯然的是人的產生是被動的,而不是人類自己設計和規劃的。上百萬年前的猿人們并不曾設計如何才能變成今天的人,但他們因為總總原因終究走到了今天,達爾文說是因為自然選擇的結果,新的研究成果也許會有其它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的進化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冥冥之中有著某些看不見的手在支配的。一個人的自身的發展也是如此,自身已經成形的性格、愛好、行為習慣等等內因,在環境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種互動,這種互動伴隨著內化和順應,相互加強,最終變成了今天的樣子,這個進程往往不會因為一段講話而就發生重大改變的。而人的有趣則在于人們在某種程度上是自由的,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即有自由意志,但很多時候又是由不得你選擇的。
胡先生希望告訴畢業生們在踏入社會后如何學習的問題,如何堅持曾經的夢想。胡先生沒有像過去和現在的許多教育者一樣,簡單的去說許多應該,正確的格言,因為他明白,有個東西,它的名字叫現實;趯ΜF實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胡先生設身處地的對畢業生畢業后的處境假設了幾種情況,然后提出了應對的方法,他希望他能夠告訴這些畢業生在未來的日子里,要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但是我們也可以設身處地的.想,當時的畢業生畢業后,因為生存的壓力,或者因為其它的各種事情,人事匆忙,也許許多人都很少還記得他給的這些叮囑了。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即便有些人記得,而實際進入社會后,卻發現有許多情況是他給的藥方所無法解決的。這個時候,漸漸的,他們還是迷茫了、困惑了,最終該如何還是如何了。就像人們并不會因為讀了四書五經就全變成了書中要求的君子了。這一點以胡先生當時的學識想來也是明白的,所以他設想了一些現實場景,但是參禪畢竟未到究竟處。所以今日讀起來,卻總覺得有些不夠。而究竟該是什么樣子,胡先生說的是彼時的事情,彼時的事情已成往事,不必復議,就談談此時的事情吧,談談當下。
如果說那時候還是一個知識相對匱乏的時代,現在恰恰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只要有一個計算機,一根網線,就可以閱讀到海量的信息,可以調查到大量的資料和文件,而對于社科類的研究來說,網絡和各種的圖書館,書店的存在,使所需要的資料包括調查也往往可以在這個市場經濟里以相對容易的方式拿到,所以,對于很多人的學習來說,其實學習條件只是一個偽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時間的分配和自己的意愿。而意愿的問題卻是胡老先生所忽視了的。如果一個人就是不愿學習,再好的方法又當如何,胡老先生沒有說,而這也是此時與彼時不一樣的地方了(其實當時的大學生就真的這么的熱愛學問、真理么,存疑吧)。當畢業N年以后,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如何去獲得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的問題,而是N年后的此時,還是否能有彼時的心。
要學習,首先是要有學習的意愿。一個將要畢業的人,雖然還是青年,但也是一個成年人了。在未來的不久的時間里,他將成為社會中的某個角色,還會是一個家庭里的丈夫、父親或者妻子、母親,他將面臨許多的責任,他還不得不去努力的生存。除此之外他還將發現許多或許曾經未曾遇到的欲望和困惑。他發現了名和利是多么的有吸引力,那么多眼花繚亂的花花世界,是自己以前沒有見過的或者沒有能力去玩過的,他還得整天為許多工作中生活中的瑣事去煩惱,而這一切都是由不得人的。這些事情日復一日的迎面而來,最終在某個時刻才發現,時光已經打磨掉了這個人曾經的模樣,或許會有夢想失去的惋惜,但誰又能說不會有今是而作非的感覺呢。而這就要看是否還能堅持當年的追求了。
堅持曾經的追求的前提是我們假設曾經的追求是對的,而現實最喜歡開的玩笑是,讓你某天發現曾經的追求是不切實際的或者是錯的,從而頓有一種今是昨非,要改邪歸正的沖動。于是在這場夢想與現實的爭斗中最終現實戰勝了夢想,就像曾經的許多基因變異的出來的怪物被自然法則消滅掉一樣。而之所以有些夢想和追求最終實現了,只是因為他們順應了現實,沒那么離譜。
所以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們要做的和能做的是什么呢,既不是刻意的去尋找問題,也不是刻意的去塑造自己的興趣。更沒有必要去刻意的堅持某種理想吧,因為就是最頂尖的數學家也無法去模擬出未來的世界,去辨別理想和狂想的區別。我們能做的是生活在當下,讓自己更隨性一些,讓心更開放一些。一個人生下來就是有好奇心的,人們總喜歡去問一個為什么,總有一種追求因果關系的沖動。這是本能,是自然的賜予,所以即使不用去刻意問問題,問題本來就在那。我們要做的只是去尋找答案,用理性和邏輯去找出別人曾經給出的錯誤的答案,如此就可以了。業余的興趣也是不需要塑造的,一個人,有錢,沒有生存的顧慮,有閑,總會滋生出許多的業余愛好來,這種“無事生非”也是天性。而至于是什么愛好,總是要跟一個人的性格、觀念、和生性的偏好有關系的。至于夢想和追求,需要的不是堅持,而是如何通過積累對現實的知識和經驗,去修訂曾經的夢想和追求。因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知道的人似乎本來就知道,而不知道的人也很難通過思議而得,這需要反省和領悟。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 2
六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學習和追求,目的是讓人變的更完善,這也是教育的目的。而人之所可以被完善,教育之所以能教育,這是因為種子早已埋在了在此之初。
胡適先生對畢業生的講話,如同一盞明燈,在迷茫的人生路口投下溫暖的光。他的話語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懇切,既有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也有對后輩的真誠期許,聽完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最讓我觸動的是他對 “擇業” 與 “做事” 的態度。他說 “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這句話像一記警鐘,敲醒了對 “結果” 過度執著的心態。在當下這個追求 “速成” 的時代,很多人總想著 “付出就有立竿見影的回報”,一旦短期內沒有收獲便容易懈怠。但胡適先生用樸素的道理告訴我們:哪怕做的是看似 “無用” 的事,只要認真去做,每一份努力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顯現價值。就像工廠里的工人,日復一日打磨技藝,或許今天的練習只是讓操作快了 0.1 秒,但積累一年,可能就成了技術骨干;就像學生時代背誦的課文、演算的習題,當時覺得枯燥,后來才發現那些知識早已融入思維,成為解決問題的底氣。
他還提醒畢業生 “不要拋棄學問”,這并非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學者,而是強調 “終身學習” 的意識。在這個知識迭代飛快的時代,“畢業” 從來不是學習的終點。就像車間里引進新設備時,老工人若固守舊經驗,就會被淘汰;唯有像胡適先生說的那樣,保持對新知識的好奇,主動學習操作技巧,才能跟上節奏。這種 “學問” 不一定是書本上的.理論,也可以是工作中的經驗總結、生活中的觀察思考 —— 就像一位裝配工在反復操作中摸索出的 “高效裝配法”,本質上也是一種 “學問”。
更難得的是,他談到 “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無論是對自己的職業,還是對身邊的人,責任感都是立足的根基。這讓我想起那些在崗位上堅守的人:流水線上的工人對每一個零件負責,才能保證產品質量;醫護人員對每一個患者負責,才能贏得信任。胡適先生的話讓我明白,所謂 “成功”,未必是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該做的事做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 就像他說的 “平凡中見真章”。
聽完講話,心里少了些對未來的焦慮,多了些腳踏實地的篤定。原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 “選對一條完美的路”,而是無論走在哪條路上,都能帶著努力、學習與責任前行。這或許就是胡適先生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在浮躁中守住初心,在平凡中積蓄力量。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 3
重讀胡適先生《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最觸動我的并非的理想宣言,而是他反復強調的 “找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沒有用空洞的口號鼓舞青年,反而勸誡畢業生 “不要拋棄學問”,要帶著 “問題意識” 開啟人生新階段,這份務實與清醒,在當下依然振聾發聵。
胡適先生說:“學問的趣味,全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這讓我想起自己剛畢業時的迷茫 —— 手握文憑卻不知該向何處發力,總想著 “先找份穩定工作再說”,卻忽略了 “學問” 并非只存在于校園。直到后來在工作中遇到技術瓶頸,才明白先生的深意:所謂 “不拋棄學問”,不是要我們死啃書本,而是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帶著問題去觀察、去學習。就像先生舉例的 “研究中藥”“整理地方志”,哪怕是看似平凡的領域,只要能找到值得深究的問題,就能在實踐中收獲學問的樂趣。
更讓我深思的是,胡適先生將 “找問題” 與 “負責任” 緊密相連。他說:“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沒有興趣,那是因為他的職業里沒有問題! 這戳中了許多人 “工作倦怠” 的根源 —— 不是職業本身無趣,而是我們缺乏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如今我在崗位上嘗試用 “問題導向” 工作:面對繁瑣的報表,思考如何優化數據呈現;接待客戶咨詢,總結常見問題形成手冊。當一個個小問題被解決,不僅工作效率提升,更找回了久違的成就感。
胡適先生的講話距今已近百年,但 “找問題” 的智慧從未過時。對我們而言,畢業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帶著問題重新出發的起點。唯有以 “問題” 為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精進,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 4
讀胡適先生對畢業生的講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 “擇業” 與 “責任” 的辯證思考。他沒有告訴畢業生 “該選什么職業”,而是提醒大家 “無論選擇何種職業,都要盡到責任”,這份對 “責任” 的強調,在當下 “頻繁跳槽”“職業焦慮” 盛行的時代,更顯珍貴。
胡適先生說:“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這打破了我對 “職業高低” 的固有認知。曾經我總覺得 “坐辦公室才是好工作”,對基層崗位不屑一顧,直到看到身邊有人在社區工作中,用耐心解決鄰里矛盾,用專業助力社區治理,才明白 “職業的價值不在光鮮與否,而在是否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就像先生所說,哪怕是 “拉黃包車”,只要能 “拉得穩、拉得快、拉得客氣”,就是對職業負責,就是在創造價值。
更觸動我的是,胡適先生將 “職業責任” 延伸到 “社會責任”。他勸誡畢業生 “不要忘記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要在職業中 “為社會做一點貢獻”。這讓我想起自己參與的鄉村支教經歷:起初只是為了 “豐富簡歷”,但當看到孩子們因我的講解而眼中有光,才懂得 “責任” 不僅是做好本職工作,更是用自己的能力照亮他人。正如先生所言,“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為社會解決了多少問題”,職業只是載體,責任才是永恒的坐標。
如今再讀胡適先生的'講話,我不再糾結于 “職業選擇的對錯”,而是更關注 “是否能在當下的崗位上盡到責任”。因為我明白,真正的成長,不是找到 “完美的職業”,而是在每一份選擇中,都能以責任為帆,駛向更有意義的人生。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 5
胡適先生在對畢業生的講話中,沒有鼓吹 “一蹴而就的理想”,反而勸誡青年 “要在現實中漸進地實現理想”,這份 “漸進主義” 的智慧,讓我對 “理想與現實” 的關系有了全新的認知。
曾幾何時,我總覺得 “理想” 就該是轟轟烈烈的,若不能立刻實現,便是 “向現實妥協”。讀了胡適先生的講話才明白,他并非否定理想,而是反對 “空想”。他說:“理想主義者的缺點,在于他們往往不懂得‘漸進’的道理!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創業經歷:起初立志 “打造一款改變行業的產品”,卻因急于求成忽略了市場調研,最終鎩羽而歸。后來重讀先生的話,才醒悟 “理想的實現,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 就像先生提倡的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與其空談理想,不如從解決身邊的小問題開始,在漸進中靠近目標。
胡適先生還強調 “理想與現實的結合”,他說:“理想不是懸空的',而是要扎根在現實的土壤里。” 這讓我想起身邊一位做環保公益的朋友:她的理想是 “讓更多人參與垃圾分類”,但沒有一開始就搞大規模宣傳,而是從 “指導鄰居正確分類”“在社區設置分類指引牌” 等小事做起,逐漸帶動更多人參與。這正是先生所說的 “漸進”—— 不奢望一步到位,而是在現實中尋找可切入的小切口,用行動一點點推動理想落地。
如今,當我再面對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時,不再焦慮迷茫,而是學會用 “漸進” 的智慧調整步伐。因為我知道,真正的理想,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而是在現實的土壤中,用耐心與堅持澆灌出的花朵。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 6
胡適先生在對畢業生的講話中,反復叮囑 “不要拋棄學問”,起初我以為這只是對 “讀書” 的強調,細讀之下才明白,“不拋棄學問” 其實是先生給畢業生的 “人生兜底方案”—— 無論未來遭遇何種困境,學問都能成為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
先生說:“學問是終身的事,不是畢業就完了。” 這打破了我 “畢業即學習終點” 的認知。剛畢業時,我忙于適應工作,把 “看書學習” 拋在腦后,直到后來公司裁員,我失業在家,才體會到 “沒有學問傍身” 的'恐慌。那段時間,我重新撿起專業書籍,還報名了線上課程,不僅學到了新技能,更在學習中找回了自信。正如先生所說,“學問可以給我們帶來慰藉,可以給我們帶來力量”,當生活陷入低谷時,學問就像一盞燈,能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更讓我感動的是,胡適先生對 “學問” 的定義并非局限于 “專業知識”,而是包括 “生活中的學問”。他舉例說 “觀察社會現象”“研究人情世故” 都是學問,這讓我明白,“不拋棄學問” 不是要我們成為 “書呆子”,而是要保持對生活的敏感度,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就像我現在在生活中學習烹飪、學習攝影,不僅豐富了業余生活,更讓我學會了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
如今,“不拋棄學問” 已成為我的人生信條。我不再把學習當作 “任務”,而是當作一種 “生活方式”—— 通勤時聽行業講座,周末讀一本好書,遇到問題主動查閱資料。因為我知道,學問不會辜負任何人,它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成為最堅實的依靠。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 7
胡適先生在對畢業生的講話中,既有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又有對未來的積極期待,這種 “悲觀的樂觀主義”,讓我學會了如何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
先生坦言 “社會是復雜的,人生是艱難的”,沒有回避現實的殘酷,這是他的 “悲觀”;但他同時勸誡畢業生 “不要失望,不要墮落”,要 “在艱難中尋找希望”,這是他的 “樂觀”。這種態度讓我想起自己剛步入社會時的經歷:面對職場的爾虞我詐、生活的壓力,我曾一度陷入消沉,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直到讀到先生的話,才明白 “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挫折,而是在挫折中依然選擇前行”。
胡適先生還說:“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獲得了多少,而在于他克服了多少困難。” 這讓我重新定義了 “成功”—— 不再追求 “一蹴而就的輝煌”,而是關注 “每一次克服困難后的'成長”。就像我之前負責的一個項目,中途遇到了資金短缺、團隊分歧等諸多問題,我沒有放棄,而是一點點溝通協調、尋找解決方案,最終項目順利完成。雖然過程艱辛,但這份經歷帶給我的成長,遠比 “成功” 本身更珍貴。
如今,每當我面臨不確定的未來時,都會想起胡適先生的 “悲觀的樂觀主義”—— 既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悲觀,而是以清醒的認知、積極的行動,在人生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因為我知道,真正的強大,不是能預測未來,而是能在未知中,依然保持前行的勇氣。
【胡適對畢業生講話讀后感】相關文章:
胡適與徐志摩11-20
陳獨秀與胡適10-23
胡適趣事08-28
胡適的簡介08-05
胡適經典詩歌10-22
胡適的句子精選07-21
胡適的經典語錄04-01
胡適詩歌美文10-21
季羨林回憶胡適06-27
胡適的愛情悲劇06-08